女儿的性教育工作,父爱不可缺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3岁前母亲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而父亲在3岁后开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3~5岁是成长中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需要操很多的心,比如爸爸要给予女儿足够的亲近来满足“性依恋”的心灵需要,鼓励孩子与父母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小樱今年8岁多,正在上三年级,由于妈妈和爸爸从结婚到小樱5岁之前一直都是两地分居,那时候小樱大概一个星期才可以和爸爸相处一天。5岁之后到现在,由于爸爸工作原因,父女俩很少见面。
最近小樱的班主任向妈妈反映,孩子在学校里很喜欢男老师,有时候会玩得很疯,偶尔还会和那些男老师抱在一起,也非常喜欢和男同学一起玩。对于女同学,她则有些冷淡,不太喜欢与女同学一起玩。妈妈觉得这是小樱从小缺乏父爱造成的后果,现在该如何引导和开导小樱在这方面的举动呢?
通常父母对女孩的异性交往会操心一些,而案例中小樱与异性的交往行为有些异常,这确实令父母担忧。从性心理的发展阶段来看,3~5岁的孩子在与异性交往中确定自己的性别,6~12岁是性潜伏期,这一阶段前半期的特点是喜欢与异性交往和接触;后半期表现为排斥异性,只跟同性玩。案例中的小樱处于喜欢与异性交往的阶段,这只是显示出孩子热情活泼的性格与父母眼里带有性意识的亲热是不一样的。
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怎么样让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呢?心理学家给予了这样一些建议。
1.加强父亲在孩子心里的位置
假如父亲工作确实比较忙,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那父亲的形象是不能缺的。母亲需要加强父亲在孩子心里的位置,如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挂着父亲以及一家人亲密的照片,多与孩子说父亲的故事、父亲的优秀、父亲对他的思念和爱,等等。
2.让孩子与父亲定期联系
假如父亲远在外地,母亲需要想办法让孩子与父亲定期地联系。即便孩子还不会说话,也要引导孩子与父亲定期联系,如打电话,引导孩子“跟爸爸说再见”“给爸爸一个飞吻”,让孩子明白还有爸爸在经常关心自己。
3.让孩子多接触家里其他年长的男性
假如父亲不经常回家,母亲可以请家里另外一个年长男性与女儿接触,比如舅舅、爷爷等,以此让男性的典范不因父亲的缺席而缺少。
4.不要强化孩子的行为
母亲不要强调孩子的行为不正确或有问题,假如给予孩子这样的定义,其实就是强化了孩子抱男老师的性意识,孩子就可能朝着母亲担心的方向走去。母亲对这个问题可以作适当引导,对孩子说:“听说你今天与男老师玩得很开心,你们都玩了些什么啊?这个老师是不是特别和蔼,你喜欢和他玩吗?”当孩子告诉你答案之后,母亲可以赞赏孩子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所有人都喜欢和她一起玩。
心理启示
假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缺席,那孩子在3~5岁之间性依恋的满足是不够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判断孩子现在的性心理发生问题。假如父母用成年人带着性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异性交往,这是不恰当的。
上一篇: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下一篇:女孩性教育如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