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难顶诸葛亮
皮匠是小手工业者
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
皮匠与诸葛亮没有“可比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句流传甚广甚久之语。初听这句话,多以为言之成理。从人数上看,三个顶一个,“双拳难敌四手”,也没怎么贬低诸葛老先生;从“系统论”中提炼出来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名言表述的观点分析,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实际上,这句话反映的是农业社会对知识、智慧的漠视甚至藐视的心理。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说得上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中生活惯了的古人,大多也就仅将耕稼视为劳动,《诗经·伐檀》中唱的,《左传·曹刿论战》中讲的,这些表述,均有其十分荒谬的一面。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句俗语也有点故意模糊概念。臭皮匠与诸葛亮比什么?怎么比?如果比做皮靴,怕是三个诸葛亮也顶不了一个臭皮匠;如果是比知识,比智慧,比社会贡献,比历史贡献,诸葛亮又岂是几个臭皮匠能望其项背的?因此,要说“三个臭皮匠,顶不了一个诸葛亮”的原因有很多,其最重要、最突出之处在于:二者性质不同,作用当然各异。《三国演义》中之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知识,“草船借箭”、“借东风”的描写脍炙人口。虽说是状诸葛而近妖,但历史记载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精熟历史,“知前五百年”,并据过去、现在之大势判明未来几十年间三分天下之大势,确乎是历史事实。成都武侯祠有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诸葛亮的推崇可谓备至,他是实至名归的。
诸葛亮之前之后,此类人才都很多。先秦之周公、管仲,汉之张良、萧何,唐之房玄龄、刘文静,宋之赵普,明之刘伯温、朱升,李自成起义军之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小说《水浒》中之吴用、公孙胜……这种人在一个团体中的地位往往是不可替代的,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就连少数民族政权也极端重视他们的作用,如前秦之王猛,清之范文程。虽有良臣而不能用者,如项羽之对于范增、吕布之对于陈宫,刚愎自用不听良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即使不论政治人物,中外古今之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张衡、祖冲之、蔡伦、黄道婆、李时珍,又是多少臭皮匠能够抵得上的?再如今世之科技界,像袁隆平一类解决国人饱腹问题的奇才,即使一千个臭皮匠也是抵不了的。再如两弹一星的元勋们,“臭皮匠”与之有可比性么?
轻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利于在社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对个人而言,不利于一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不懈地追求;对国际大势而言,不利于高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利于以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们的军队。拳头岂能打坦克,人多岂能为王!另外,轻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利于参谋、咨询一类机构的建立和健全,盲目决策,靠“三拍”(拍脑门,拍巴掌,拍胸脯)决策,必然会危及事业的发展。
对今人而言,不是不需要臭皮匠,而是更需要诸葛亮一类聪明的谋士或决策者。因此,也就不要再把臭皮匠拿去同诸葛亮瞎比。
上一篇:《万般有上品,读书未必高》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三人行,全是我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