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再多毛,办事也未必牢
“有毛”“无毛”,与“办事”关系并不大
“无毛”的人成大气候的不少
现代社会更需“无毛”者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一句特指老年人办事情优于年轻人的老话。话中的“毛”,指的是胡子。可能是古代钢材质量欠佳,要制作出如今之“吉利”刀片一类锋利无比的剃须刀比较难,所以古人大多保留着蓄胡的习俗。再加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不仅将头发看得很重,以至清初闹了一场“留发”“留头”的大风波;而且将胡须也看得很重。古戏台上,能干的将相均为胡子一大把者。也许是人们更喜欢诸葛亮的缘故,写戏的人一般都将被诸葛先生气死的周瑜塑造为“白面书生”。其实,周瑜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而且他的年龄还要长于诸葛亮,不然何有“既生瑜,何生亮”之说?今人从中可窥的,应当是这种“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观念,在同胞中的确称得上是根深蒂固,不知这是否与古戏台上的许多“英雄”人物有关联。
由于这句话的普及率极高,因此,作为年轻人,也许有因这句话而消减了去干某件事的勇气的,但多数人从心底里是不服气的。“老朽”、“老不死的”,常常作为年轻人口中的轻蔑之语见之古书古籍,而作为年老的,特别是多少掌握着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大多以拥有满嘴胡须为自豪。而作为“老不老”“少不少”,处于“中不溜秋”阶段的中年人,则多好“两边靠”,以“兼”具二者之优势而极富“优越感”。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耕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应当是经验。所以,那盐巴吃得多、桥过得多的人肯定比盐巴吃得少、桥也过得少的人有经验、办事牢靠。据此,有人看病,若找中医一定找有胡子的,原因是“中医凭经验,经验越多越能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与“老”是套用的,“古老”这个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当“褒义”用的。仔细想想,其实在很多时候,古人也并不一定完全是以年龄论英雄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就流传有甘罗“十二岁拜相”的故事,虽有“门荫”之嫌,但那小子也确实能干,属今之“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人;西汉时“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也是在年纪甚轻时,即为“大汉天子”成就开疆拓土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做了皇帝,开创出“贞观之治”基业的李世民,在其为父率兵举义之初,年龄也不过十七八岁,但却英勇善战,攻必克、战必胜。
尽管历史上少年英雄不少,但多应视为特殊时期的“特例”。上述所列之英雄,其左右必定有“胡子”一大把的人以经验辅佐之。因为年轻人虽自有年轻人的长处(如脑子灵,少束缚,少顾虑,闯劲足等),但年长人更有年长人的长处(如经历多,经验足,看问题全面,行事谨慎周全)。虽说这些长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变成短处,但如运用得当,长处终将为长处。是以历朝历代开国之君主功臣,起事时年龄不大(正因年少力强才有闯劲),成事时大多已春秋鼎盛。个中缘由,一来成事需有过程、时间,二来也是需有经验之积累。再譬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出成果时往往年纪尚轻,因为那需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唯书、不唯上的闯劲。而其学说真正要成体系,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经验的积累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现代则不同了。可能是吉利刀片一类工具得到改进之故,许多能干之人不再留胡须。但“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俗语仍然流行,许多人仍然认为年长人办事优于年轻人,这就谬误多多了。其一,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和能力较年老的人更强。人年轻,一张白纸,没有桎梏,初生牛犊,没有权威畏惧,因此敢想敢干敢闯。以今日世界观之,凡是历史不长的国度大多比较发达,因为它们没有包袱,没有所谓时时处处都要发扬光大的旧传统,极少束缚手脚的桎梏。其二,年轻人接受的大多是最现代、最新的知识与研究成果。现代社会号称知识和信息都已经多得快要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快得不可想象。新知识接受都怕来不及,老的旧的过时的知识还拿来何用?其三,世界终究是属于年轻人的。就算他们中有许多人办事真的“不牢”,也还得让人家去办,所谓“经验”毕竟是在办事中才能获得的。包办代替绝不可能包一辈子,也绝不可能包到事业的成功。要允许年轻人犯错误,没有挫折和失败又从哪里取得经验教训?
当然,作为年轻人,多尊重老年人,学习其多年积累之经验,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对自己多有益处。而作为老年人,则一定不要以为什么事都需要自己“扶上马,送一程”,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要无私地传授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要学会“急流勇退”。须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埋在沙滩上”是历史的规律。对前人你是后浪,对后人你就是前浪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谁不是从年轻人过来的?谁又会永远不老呢?又有谁能改变“新陈代谢”的规律呢?
上一篇:《善于尊老,学会爱幼》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多栽花,不栽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