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栽花,不栽刺
花与刺作用不同
多栽花少栽刺不错
让生活圈子中多些鲜花
“多栽花,少栽刺”,一句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年代中备受指责的话。在那个年代,在许多人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是一个“斗”字:与天斗、与地斗,叫“战天斗地”;与人斗,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倘若谁在某次以言斗以行斗的会议上,被多数人指责又为多数人认同为有“多栽花,少栽刺”的思想,不愿斗、不敢斗,“缺乏斗争精神”,那他距离“倒八辈子霉”的日子,也就不会很远了。
自从经济建设成为中心,“稳定压倒一切”等词语在中华大地提出并逐渐形成全民共识之后,“多栽花,少栽刺”渐渐地被除“少数人”外的人们认为是正确之举。特别是在今天,社会已经进入和谐阶段的时候,这句话则最好改为“多栽花,不栽刺”。
多栽花本身并不错。这里的“多栽花”,其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当解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应尽量学会少“树立”一些“对立面”,少结些“梁子”,多交几个朋友。倘因不慎交了恶,须知“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会化敌为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完全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之意,也含有以“十年”的时间来消减仇怨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发明这句话的那位古人,应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智者”。西方有谚语云:假如想发怒,请等三分钟。“三分钟”都那么管用,况十年乎?所以,又有诗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除此之外,一个人在处理各方面关系时,还可以多一些“换位思考”意识,“要得公道,打个颠倒”,讲的就是这个理。
如要栽刺,也应讲究些策略。比如对朋友们、对能接受意见的人、对胸襟开阔的人、对有悟性的人、对说了能起作用的人,当然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适当地“栽”点“刺”。而对其他人,还是以不“栽刺”为好。否则,轻则引起别人的不快,重则形成人之隔阂,不利于团体的发展,不利于友谊的巩固,即使是忠言,也应以顺耳为好。在人际交往中,时时处处注意多去发现、总结他人的长处,多言及、称道他人的优点。因为人作为个体,要在世上生存下来,每个人都是具有许多优点的,不然便经不住所谓“森林法则”的淘汰。西方管理学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垃圾也只是放置错了地方的有用之物。一个人看待自己,应多看缺点,这在古人看来叫自知之明。而看待别人,则应当多看其优点。有哲人讲,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当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优点中最重要之一个优点。这是因为,倘一个人周围常有十个朋友相伴,若在每个朋友身上学一个优点,自己就有了十个优点,反之,则可能白交了十个朋友。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也是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两个世纪中期,在日本与俄国曾分别发生过两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一个叫“明治维新”,一个叫“农奴制改革”,这两次运动何以会发动并大获成功?应当说是从那两个国家的智者,发现别国已经比自己强,自己已经有很多不足开始的。而稍后在中国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何以失败,也许就与一大批喜欢抱残守缺,却还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糊弄众生的人有很大关系。有人言,许多时候,国人倡导的改革,大都是“被迫”情况下的产物,都是以总体认为自己不错,只是枝节上不如别人才去学去做之故。的确,清末洋务运动期间,作为大洋务派的领袖之一的张之洞,提出的那个所谓“中体西用”的观点,在今天看来纯属谬论,但当年竟被推崇备至。因此,为人也好,做事也罢,都当要少去指责别人的缺点,不要动辄就去对别人说三道四。
“多栽花,不栽刺”为最佳。花和刺,本来是不宜瞎比的,花应当与花比。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非要将花和刺作为一个有可比性的东西,那么花肯定比刺更好。既如此,栽些刺干吗呢?比如批评与激励,究竟谁更管用呢?一般说来是后者。为什么?人们做事,一般面临的问题是“要我做”还是“我要做”。要我做是被迫的,而我要做则是主动的。对成功人士而言,从总体分析,大都还是激励出来的。所以,许多管理者都懂得,多用激励,少用“批评”这个所谓的“武器”,才是恰当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正确之举。
上一篇:《嘴上再多毛,办事也未必牢》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好汉做事很难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