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是清代的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他从小刻苦读书,加上天资聪颖,年轻时便成了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物。他早年热衷科举,20岁时考中了秀才。
后因科举不利及生活日益贫困,加之吴敬梓父亲因官场争斗含冤而死,使他对现实社会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
吴敬梓开始窥见官场内部贪赃枉法、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丑恶现实,从此立志终身不仕,横对流俗,笑傲公卿,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
吴敬梓广结三教九流人物,为人豪爽旷达,把功名利禄视为粪土,遇到贫穷的人,就舍出自己仅有的钱财救济他们,碰到达官贵人,他毫无卑躬屈膝之态,喜笑怒骂,极尽锋芒。
人们看到吴敬梓如此做法,百思不得其解,乡绅们都骂他是“怪人”、“疯子”、“败家子”。其实,他比从前更富有理性,他对社会和人生比从前认识得更清。
在这种理性的驱使下,吴敬梓要狂放地展示自己叛逆的形象和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
在吴敬梓33岁那年,他驾着一叶扁舟,离开了家乡全椒,移居南京。不久,成了当时文坛的盟主。
吴敬梓交结了很多思想深邃、性情放达、文采耀人的朋友,谈天论地、磋磨文学之中,朋友们的真知灼见,为他的思想灌注了丰富的养液。
吴敬梓思索着,他要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笔,去描绘人世间灰色的大幕,去勾勒儒林士大夫们千奇百怪的情状,并将它全面展示于人们眼前。
在吴敬梓39岁时,开始写作《儒林外史》。由于生活格外困苦,他就靠典当衣物以及卖文度日。有一时期,家里经常断炊,几天揭不开锅,该当的东西都当了,空着肚子为人写文章,又远水不救近渴,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接受友人的接济,这些朋友又大都散居四处,他便跑到各地去寄食。
吴敬梓有时想起来,觉得自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野狗,但又转念一想,自己虽四处寄食,却不攀高拜上,献媚求宠、为人狂吠,不是一条巴儿狗,倒也心安理得了。
到了冬天,寒气逼人,室内无火取暖,吴敬梓仍日夜伏案著书。夜间寒冷难耐,手脚都快要冻僵了,他就邀集一些朋友,乘着月色绕城跑步,一跑就是几十里,有时邀集不到朋友,他就一人跑起来,夜夜如此,他把这件事恢谐地称为“暖足”。
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吴敬梓吓倒。尽管他迫于生计,东奔西跑,然而从不放弃自己的写作计划。他还利用一切机会,把朋友间交谈中听到的故事,街谈巷议中传出的有趣秘闻,经过构思、加工、提炼后,写进《儒林外史》里去,正所谓“披沙拣金,时有获宝”。
就这样,吴敬梓经过了10年的艰辛创作,终于在49岁那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0万字的巨著。此外,他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选》十二卷,《诗说》七卷。
《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全书共计55回,笔锋所指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集中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讽刺了利欲熏心的封建文人,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首先,吴敬梓对封建的八股科举制度做了深刻的揭露。作品从一开始就借书中人物之口,反对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八股考试制度,指出这是一代文人的厄难。接着他通过塑造的两个封建文人周进和范进的典型形象,揭露了一心向上爬的封建文人,一旦步入仕途就成为贪官污吏的丑恶,无情地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虚伪以及它所造成的社会罪恶。
其次,吴敬梓作品有力地痛击了封建官府和官僚政治的腐败。他形象地描绘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和爱钱如命,他们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男盗女娼。
作品在揭露儒林群丑的同时,还塑造和歌颂了一批寄托作者理想的人物。如杜少卿这个反对科举制度,鄙视功名利禄,蔑视八股文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沈琼枝这个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自食其力,要求妇女人格独立,追求个性解放的卓而不群的新型女性。
但是《儒林外史》也有其时代的局限,在描写正面人物时,仍然不乏孔孟之道的色彩,缺乏进取和朝气。
尽管如此,自从《儒林外史》刊出后,一直受到众多人士的喜爱。其嬉笑怒骂的灵气和智慧,其畅达淋漓的文采,至今仍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如果没有对社会现实、世人心态的深刻洞察,没有超越流俗、蔑视功名利禄,敢于冲破“文字狱”的勇气和精神,是写不出如此充满战斗气息的不朽著作的。
200多年来,吴敬梓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建国以后,安徽全椒人民为吴敬梓建立了纪念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
上一篇:博览群书的鲁迅
下一篇:善于思考的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