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著文的秘诀
“一生勤苦书千卷”,这是北宋著名书法家和杰出文学家欧阳修的诗句,也是他毕生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
欧阳修小的时候,父亲病故,贫困的家庭更困苦不堪了。少年时的欧阳修,很爱学习,但没有钱买纸和笔。他的母亲就用芦荻杆当笔,在泥沙上教他认字写字。著名的“画荻教子”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刻苦学习,不到10岁,就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于是,他就借书回家读,重要的自己抄一遍,并把它背出来,几年以后,他把很多书都背熟了。
有一天,他从废纸堆里发现了韩愈的遗稿,已经破烂不堪了。他把这本书捡回家,经过精心修补,认真地读起来,爱不释手,连读了几遍,废寝忘食。
欧阳修一下子就被那汪洋恣肆的文采深深地吸引了,他发誓努力学习,赶上韩愈的水平。
欧阳修非常勤勉。他认为写文章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因此,他平时总是能够做到:多读优秀作品,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们商讨文学问题。
欧阳修作文,一向虚心向人请教,从不满足。有一次,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人各撰写一篇题材相同的文章。结果,谢文700字,欧文500字。而尹文只有380多字,语言精练,结构严密。
欧阳修自觉不如,甘拜下风。晚饭后,他提了酒亲自到尹家拜访,一见面就说:“小弟向你请教来了。”两人促膝交谈,直到天明。回家后,他没有躺到床上,而是立刻振作精神,字斟句酌地重写一篇。结果,不但比尹文少20个字,而且显得更加完整,更加凝练了。过后,尹师鲁读了,十分惊叹地说:“欧阳修真是一日千里啊!”
欧阳修在自学中尝到了“看多”“做多”“商量多”的甜头,但同时也感到做到“三多”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欧阳修当官以后,公事十分繁忙,但为了力求实行政治改革,仍然写下了许多有相当价值的诗词和散文。
欧阳修写作态度非常严谨,一字一句,反复锤炼。每写完一篇便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看、随时改,直到尽善尽美,才肯拿出去给人看。
他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曾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的山景就写了几十个字,后来修改时,他想这篇游记的重点是写“醉翁亭”,没有必要用过多笔墨描写山景,最后概括成“环滁皆山也”一句,寥寥几个字,洗练明确。
有人好奇地问他:哪来这么多时间思考?欧阳修回答:我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这就是利用马上、枕上和厕上的时间。
欧阳修到了晚年,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了。可是,仍然把以前所写的文章拿出来一篇一篇地修改,冥思苦想。
他的夫人劝他:“何必这样吃苦,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骂吗?”他捻着胡子,呵呵大笑,说:“我倒不是怕先生辱骂,而是怕后生耻笑!”
经过一生勤苦的努力,欧阳修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著作。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还与人合修了一部《新唐书》。他的诗词也写得很好,尤其擅长写散文。
他文风平易流畅,委曲婉转,对宋代及其以后的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苏轼称赞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机,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上一篇:樵夫脚下的路
下一篇:欧阳询三临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