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及时修补现在的小窟窿——破窗效应
丢还是不丢?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地也跟着扔,丝毫不觉羞愧。结果,那个地方就会越来越脏,真的成了一个垃圾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詹巴斗的试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广为存在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推而广之,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周围生活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不正是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吗?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
修补需及时
心理学家研究的其实就是一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也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受到阻拦,一旦形成风气,就改也改不掉了,就如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现实启示
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玻璃的窗户。
读故事,懂心理——让纽约变脸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那里几乎就是罪恶的代名词,很多人逃票,通缉犯随处可见,武器携带者比比皆是。
1994年,布拉顿就任纽约警察局长,上任后他立即开始治理纽约。哪里最黑暗,就从哪里开始,他选择从地铁入手。先治理车厢,让车厢干净整齐,想要破坏车厢的人看到这么整洁的环境也不忍下手了;随之,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然后就是阶梯、街道、社区等,当人们的心也像环境一样明朗时,整个纽约变了样,不仅整洁漂亮,而且还成为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
其实,纽约市用的就是破窗效应的理论,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仔细想想,人也有“破窗效应”。
——原本很有尊严的一个人,就因为总是容忍人们的讽刺、蔑视、挖苦甚至侮辱,最后竟成了人们发泄不满的对象。尊严“破”了以后,你就成了放置污言秽语的垃圾桶。
——某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时间长了人们就会真的认为他是令人不屑一顾的街头乞丐。衣着“破”了以后,你就不能与正常人为伍。
——一个言语轻佻、行为放荡的女人,身边自会围绕一帮招蜂引蝶、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道德观“破”了,这样的女人就会成为淫荡的代名词。
——新买的一台笔记本,总会爱不释手、倍加爱惜,十分在意。无论谁想碰一下,都会遭你白眼。一旦用旧了,就不那么当回事了,随心所欲,谁要用也无所谓了。
……
人人都会有瑕疵,甚至会有损毁的时候,但如果你重视你的瑕疵,在意它并及时修饰它,就可保持完美。即使是部分损毁了也没关系,只要你及时修复它,你人格的大厦就不会垮塌。及时修正自身每一个小错误,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上一篇:压力与动力总是成对出现——狗鱼效应
下一篇:及时清除烂苹果——酒与污水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