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仁者无忧。”一个真正具备仁爱素质的人是没有多少烦恼忧愁的,幸福会如影随形。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在孔子看来,最令人犯愁和担心的事情就是道德不能提高,学习不能进步,正义不能遵从,恶习不能改正。因为做不到这几点,就不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自然天性的集中体现,是幸福的源泉。
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仁”就是自己想成功,也要让别人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对待别人的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对待别人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经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孔子采取托古立言的方法,系统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目的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仁爱者昌,残暴者亡。一方面是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代表的行仁爱的幸福典范。他们都心存大德,拥有一颗仁爱之心,都能将个人的幸福融于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整体幸福之中,以解除天下苍生痛苦、造福人民为己任。因此,他们能选贤任能,伸张正义,使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他们本人也都为人民所爱戴,为万世所敬仰,成为最幸福的人。另一方面是以桀、纣、幽为代表的邪恶势力,他们残暴恶毒、缺德寡恩、极端自私、心底阴暗、骄奢淫逸,都把个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和社会的痛苦之上。他们残害忠良、荼毒百姓,他们的下场必然是葬送江山社稷,招致杀身之祸,遗臭万年,因此,他们是最不幸福的人。
孔子之后的历史也一再证明,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行仁政,江山长治久安,施暴政,社稷短命夭亡。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创造世界辉煌,就是因为行仁政。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首《百字铭》充分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正因为李世民接受了儒家的仁爱思想,确立了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和大众着想的观念,所以才能对“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的民间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够产生“无功受禄,寝食不安”的民本意识,才能够做到虚心纳谏、任人唯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也才会有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李世明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万世传颂的明君,因为他是践行儒家仁政思想的典范,是任人唯贤、虚心纳谏的典范,是把国家引向繁荣富强的典范,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富裕幸福的典范。
秦朝之所以短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施暴政造成民不聊生的必然结果。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胎死腹中,原因也在于此。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等主要领导人极其缺乏仁爱之心。他们从一开始就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帜来绞杀孔孟之道,所到之处毁孔庙,焚烧孔孟著作。定都南京后,骄奢淫逸,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夫妻长期不能团聚,洪秀全自己却娶了88房妻子终日作乐,排挤和迫害石达开等有功之臣。杨秀清更是骄横跋扈、凶残恶毒。有一次,杨秀清的盟叔路过燕王府,燕王秦日纲的马夫坐在门前没有起立,杨秀清得知后居然下令将该马夫五马分尸,将秦日纲杖责100。还有一次,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逮捕了东府理事官黄仕珍,以“命尔亲带灵丹到府,尔胆敢不去,重重贻误”为由将其斩首示众。同时被逮捕的还有起义元勋、天官正丞相曾永源,吏部尚书李寿春,仅因为听到女官说了“东王若升天,尔们为官的都难了”这句话没有反应,而被斩首示众。多行不义必自毙。1856年9月2日凌晨,韦昌辉奉洪秀全密诏,率3000亲兵秘密冲入东王府,杨秀清及其东王府男女老幼、文武官吏及部下官兵两万余人遭到杀害。从此,拜上帝教的神话彻底破灭,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逐渐走向失败。
仁爱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幸福和全社会共同幸福的思想源泉。英国哲学家葛德文说:没有人像忘记个人利益的人那样真正增进了他自己的利益。没有人像只考虑别人的快乐的人那样收获到如此丰饶的快乐。仁爱就是这样,给予别人的好处最后都反馈为自己的幸福。仁爱实际上是有德行智慧的人们的生活艺术,这种艺术就是以良心为根据,在增进他人幸福的过程中增进自己的幸福。所以,在需要的结构中,应该把仁爱需要放在统帅的位置上。
然而,由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和禁锢封杀,以及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致使儒家学说传承断裂,孔子仁爱思想教育严重缺失。加之市场经济消极作用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了中国社会道德水准的严重滑坡。特别在青少年中,相当多的人只讲功利,不讲仁爱,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妄自尊大,缺乏和谐互助精神和换位思考的意识,经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结果事事不顺心,处处不如意,烦恼不断,痛苦缠身,越来越不幸福。
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行使公共权力的人不能成为真理、正义和仁爱的引导者,他们心灵中没有激起对仁爱的需要,更感受不到仁爱需要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是何等的重要。他们为贪腐的榜样所吸引,为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左右,被眼前的物欲和情欲蒙住了眼睛,看不到仁爱的价值,不相信仁爱获得的幸福。他们的灵魂容易被贿买,人民的权力容易被滥用。他们把好处轻率地给了那些奸诈的人、违法乱纪的人、浅薄而只会投机钻营的人。他们在台上讲着最漂亮的话,底下却干着最见不得人的事。像做买卖一样,谁给他好处,他就给谁好处。他们就像带头乱砍滥伐的守林人一样,带头破坏正义,践踏道德。当仁爱的生态一旦受到严重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就要遭受心灵荒漠化的危害。监守自盗的人也不例外。他们每一句口是心非的谎言,都在激起人们的反感和蔑视;他们每一个破坏正义的举动,都在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危险;他们每一个践踏道德和法律的行为,都是在把自己置于越来越不安全的境地。不仅如此,他们以后的日子难有心灵的安逸,他们更感受不到仁爱反馈回来的巨大幸福,因而他们不管位多高、权多重,不管多么富有,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成为最幸福的人,在真正有德行智慧的人面前,他们不会有优越感。事实上,他们的生活越是远离仁爱,就越是远离幸福。由此可见,没有仁爱的需要结构是最不合理的需要结构。
仁爱思想不是孔子的发明创造,而是孔子对人的自然天性的伟大发现。人是群体生活的动物,天地间“我”不能独存,“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互助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法则。只有存仁爱之心,才能广积善缘,从而更好地实现体内平衡、心灵安逸和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存仁爱之心,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以开放的胸襟接纳他人,不以恶意猜测人,不求全责备。要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养成宽厚待人的作风。只有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冲破个人狭小的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善的互动循环中走向幸福。仁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纷争、冲突以及相互侵害带来的人间痛苦,使人们在和谐互助中创造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所以,无仁爱则无幸福,仁爱是幸福的源泉。
上一篇:攀比主义幸福观
下一篇:孝道是幸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