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症状:总看到消极的东西
这一天,电话预约后一位母亲陪儿子从很远的外省,来到心理健康中心。
母亲介绍说:孩子小时候很好,很出色,但是,初三的时候因为上网,学习成绩滑坡了,勉强上了高中,现在正在上高二。应该说是个懂事明理的孩子。可就是总看到身边消极的东西,总看到阴暗的东西,看不到阳光的东西。您快帮帮孩子吧!
男孩比较善于表达,他说:“我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改造社会。这个社会很不公平。学校里也是这样,老师对学生就不公平。我听说,交补课费的时候,一位家长交给老师的是个整数,多余的几十块钱老师干脆没退还。有一次,老师多收了我60元钱,过后我要才给我。还有,同学也都是那么粗俗,没有共同语言。感觉身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对了,前天早自习我趴在桌上睡觉,老师让我起来,我没起来,老师就严肃地批评我,叫我反省。您说这叫什么事儿?还有没有自由?不是说美国的学校都很自由吗?您说,社会怎么这样,人们怎么这样……”
我一直静静地听,直到男孩停止了诉说抬头看我。我这才笑着开口道:“你远道来访,就是和马老师讨论这些问题的吗?”
男孩也笑了,摇头说:“不是,不是。”
“那么,你是为什么来访?可以用一句话告诉马老师吗?”我引导说。
“我要有力量,我要上大学,可是,我静不下心来。”
“你的意思是说,刚才的这些思虑让你不能安心学习,让你感到很困扰?”
“对,对,您说我这是怎么了?”男孩渴求地看着我。
心理把脉:用消极的眼光看问题
为了促进男孩的自我领悟,我给男孩讲了下面的故事。
一位女主人乔迁新居。当天晚上,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黑暗中女主人刚刚摸到蜡烛,偏偏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笃笃”的敲门声。心烦的女主人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他仰着脸,背着手,怯生生地问:“阿姨,您家有蜡烛吗?”怎么,我刚搬来的头一天,邻居就让孩子来借东西,这不是欺负新来的吗?今天借给他们蜡烛,明天还不来借葱?后天还不来借蒜?这还行!想到这里,女主人不觉心生怨气。于是对男孩说:“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没准备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了。就在此刻,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举起一支蜡烛,说:“阿姨,您看,怕您没有准备,妈妈让我送来的。”面对此情此景,顿时女主人深感愧疚,心中的怨气没有了。
男孩确实是个很有头脑的男孩,稍加思索就开始谈自己的体会说:同样的人和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看法,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过去总是心态消极,所以总是用消极的眼光看问题,所以看不到生活的阳光。
我肯定了男孩的领悟,然后指导男孩尝试换个角度从积极面看问题。就男孩说的老师没有找零钱的实例,我引导说:买东西有忘记给钱的时候,卖东西也有忘记收钱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正在谈话的过程中,老师当时没有及时找零钱,谈话结束的时候也难免忘找了。不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吗?
接下来,我让男孩自己重新分析一下老师多收他60元钱的问题。男孩想了想说:那也是一次交书款,老师应该找我60元,当时没钱找。过两天我问老师,老师让我看记录上已经找给我了。这也可能是把钱找给别人了,却记在我的账上了。如果是这样,老师后来把60月钱找给我,也许就自己吃亏了,这简直是老师的大度了。
然后,我又提出了早自习和老师冲突的问题,请男孩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男孩想了想说:早自习不应该趴在桌上睡觉,即使真的困了,也该和老师好好说。更何况,老师也是为了我好。这样想来,也就不该抱怨别人。
男孩体验到了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那种积极地感受,因而第一次兴奋地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为了强化效果,我建议男孩回去后继续把一些问题尝试换个角度看。
第二天,男孩在妈妈陪同下如约再次来访。男孩说把几个问题尝试换了角度看,都有了积极的感受和体验。最后又问道:我为什么过去总是抱怨别人呢?
我对男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你问题的关键所在。你不是故意要与人为敌,是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大凡不能接纳周围现实的人,都是没有能够接纳自我,内心的自我体验是消极的,对自己的现状是不满意的。男孩承认确实有过曾经的辉煌。正是由于曾经的辉煌不再,男孩不能接受现实的自我,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了。
一个人不满意自我的时候,就容易外归因,就是说,容易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外界,对外面的世界感到不满,看什么什么不好,看谁谁有毛病。这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一个人不满意自己,他所以要抱怨别人,就是通过把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好处”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还会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痛苦。
心理处方:行动起来发展自我
男孩意识到要改变自己,这是可喜的进展。要想彻底拯救自己,关键的是换一种心理对策,把外归因换成内归因,也就是,深刻反思自我,积极发展自我。
男孩说完,又提出了更为关切的问题,“那我以后具体该怎么办呢?”
男孩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自救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是心理咨询应有的目标之一。于是,我引到男孩来制定“自我行动方案”。我建议,为了促进行动的积极性,制定行动方案应坚持三个原则:一个是少,就是每次确定的行动目标不要多,最好一次一个;一个是小,就是每次确定的行动目标要具体再具体,便于检验;一个是低,就是对这个目标要求标准要低。比如,行动方案开始就确定“按时起床”这样一个目标,这就做到了少、小、低的原则,就容易行动起来,容易坚持下去。这样,逐渐添加其他目标,循序渐进,逐渐发展。慢慢地,也就重新塑造了一个满意的自我。为了保证行动方案的效果,还需要做好记录,以便自我监控。沟通至此,男孩重新找到了自信。
最后,我和男孩的母亲做了交流,大致介绍了男孩的问题性质。然后我分析说,男孩所以看不到生活的阳光,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可能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男孩的母亲也有所反思,认为自己由于家庭生活的一些不如意,比如夫妻矛盾,也让自己对生活有较多的消极看法,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确实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父母在人际关系上积极地看待生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心里就会有阳光。经过沟通,男孩的母亲表示一定要改变自己,学会积极地看待生活。
不久,男孩又打来电话告诉我:行动方案第一周的目标是按时起床,效果很好,第二周的目标是不逃课,也坚持下来了,第三周准备添加新的目标是上课不睡觉,自己有信心继续下去。最后男孩颇有感慨地说,真是奇怪了,自己好起来了,感到老师和同学也好起来了。非常欣慰男孩有这样感悟。
【马老师微语录】一个人不满意自我的时候,就容易对外面的世界感到不满,看什么什么不好,看谁谁有毛病。
上一篇:孩子早恋了怎么办
下一篇:孩子有强迫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