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之明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在识人的过程中,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往往很容易以偏概全——认识到某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缺点时,就会认为这个人其他方面也不好;相反,如果认识到这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时,就会认为这个人其他方面也是好的。这样的识人方式,往往会让人错把“仙芝”当“杂草”,错过了“贵人”;又或者错把“杂草”当“仙芝”,结交不该结交的人。
不要以为这种错误没什么,实际上,它可能会让我们吃尽苦头,甚至摧毁我们的人生。
19世纪,有位名叫娜坦丽的女人,号称是“莫斯科第一美人”,据说普希金被其美貌所吸引,可谓一见钟情。在普希金看来,娜坦丽有如此惊人的美貌,也必然会有高尚的品格,于是,他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与娜坦丽结婚了。结果,娜坦丽并非像普希金对她的判断那样,她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对于普希金的那些华美的诗篇她毫无兴趣。她爱慕虚荣,挥金如土,还常常要普希金陪她出席一些豪华的宴会。为此,普希金不得不丢下创作,从此没有了经济来源,但是娜坦丽依然挥霍无度,致使普希金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普希金是才华横溢的,但他的心智却不够成熟,否则,他就不会爱上徒有其貌的娜坦丽,更不会受她所累而放弃事业、债台高筑,乃至最后与人决斗而亡。
是否具有识人之明,是否能为自己选择品行高洁的朋友、爱人,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爱人的良与劣甚至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因此,心智成熟的人总是为自己选择值得结交的朋友、值得去爱的爱人,他们颇具识人之明,不会以偏概全地看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如同心智成熟的人一样具有识人之明呢?
清醒、理智地注意“投射倾向”
“投射倾向”就是说心智不成熟的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在反映着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他人产生的知觉往往无形中包含着自己的东西。如果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不能清醒理智地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以偏概全,产生各种偏见。比如,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看待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为人十分善良;而有些人则总是从不好的方面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身的猜疑心很重。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
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往往深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人第一印象好,便对其掏心掏肺;反之,则对人冷淡、排斥。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初次接触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虚假性,而第一印象一旦在双方脑海中形成,以后交往中所产生的其他信息也只是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不要让第一印象给自己和对方造成困扰。
不要定格于“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心智不成熟的人提起教师常常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就和“唯利是图”挂钩,但这些往往并不是事实。这就是刻板印象,心智不成熟的人按照预想将人分为不同类型,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职业普遍特征的归类,这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进行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人心各不相同,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的本人,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偏见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认识到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假象。
不要一味“以貌取人”
心智不成熟的人大都以貌取人。以貌取人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带有很大的偏见。因此,我们在认识他人的时候,如果想有效地摆脱外貌的影响,必须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次的东西。
力求避免“循环证实”
心智不成熟的人对一个人存在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不自觉中就会表现在行为举止和态度上。时间一久,对方必定有所察觉,从而产生戒备之心。而对方的这种情绪也会流露出来,会使我们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怀疑是正确的。如此循环证实,双方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因此,当与他人交往中,要客观地看待对方,抛弃曾经的成见。
上一篇:让自己活在当下
下一篇:询问代替以己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