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W.怀特在《进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长的研究》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认为,任何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使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怀特博士说:“然而,这种观念却误导了人们,认为最理想的人都善于调整自己,以适应原来固定的生活模式、乏味的生活规则、苛刻的外界限制,或者是屈从于成就感的压力,尽一切可能去努力适应周围环境。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人迷失方向,失去成长和创造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就是让人屈服于压力,丧失自身的创造力与发展的潜力。”
我非常赞同怀特博士所说的。很少有人具备卓越超群的勇气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代表什么,我们的行为由社会和经济群体支配着,我们与我们的邻居有着相似的生活和思想,一旦我们任由自己的个性和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我们就会神经过敏,患得患失,迷茫失措,从而不再喜欢自己。
几年前,我们的一个女学员就曾因为这种冲突而感到困惑。她那当律师的丈夫是一位野心家,喜欢积极进取,做事尤其独断专行。他们的社交圈子也由那些和他类似的所谓名流人士所组成,他们喜欢以社会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这位夫人看上去很文静、很谦虚,但是她在这种圈子里只感到一种压抑和卑微,而周围那些人也不懂得欣赏她所具有的优良品质。这使她变得异常沮丧,失去了自信,因为她觉得自己总是达不到别人对她的要求。她也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其实,这个女人大可不必这么苦恼。她不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是应该适应她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而不要企图改变自己,并忘记这种压力。她还应该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知道每个人只能按自己的性格行事,而不是照搬别人的路子。
对于她来说,重塑自我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她自己,而是要建立起她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同时,她还要学会独处,少进行自我批评。
不喜欢自己的人,总喜欢挑剔自己身上的毛病。虽然适度的自我检讨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并且富有建设性,也是提高自我所必需的,但是绝不能让它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观念,否则将会使我们陷入困境,妨碍我们积极行动。
一天晚上,我讲完课之后,班上一位女学员来找我,抱怨说她讲话总是没有预期的水平。
“一登上讲台,”她告诉我说,“我就感到特别心虚和别扭。别的同学看起来都是那么沉着自信,而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泄气,这就使我更说不出事先准备好的话来了。”
听完她的抱怨,我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来回答她的问题:“把你的缺点放在一边,导致你的演讲失败的不是它的缺点,而是因为它缺乏优点。”
不错,一篇演讲、一个人或一件艺术品的失败,往往并不是由缺点导致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历史和地理方面的错误比比皆是;狄更斯小说中的某些段落也描写得过于煽情。然而,又有谁在意这些呢?这些伟大的作品仍然长盛不衰,并闪耀着光芒;它们的优点掩盖了缺点,使这些缺点可以被忽略。同样,我们结交朋友也是因为他们有某些优点,我们大可不必考虑他们有什么缺点。
要想获得进步、突出自我,就要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抛开自己的缺点。当然,我们一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并迅速忘掉它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彻底和过去决裂,重新开始。
在尝试喜欢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培养出能容纳自己缺点的气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自己降低标准,任由自己变得懒散或消极。我们都明白,没有人能永远做到最好,因此强行要求别人达到完美既不符合实际,苛求自己完美也就更是以自我为中心了。
几年前,我曾参加了一个组织,其中有一位绝对完美主义的女士,凡是由她经办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尽善尽美,毫厘不差;可是在别人看来,她所做的工作却很少是成功的,例如,即使是一份简单的报告,她也要斟酌好几个小时才能交上去;发表演讲时,她会围绕演讲题目毫无休止地说下去,让听众觉得厌烦劳累;她家从来不欢迎那些不速之客;举办宴会时,她会事先安排好所有的细节。
尽管这位女士费尽了心思,达到了近乎机械式的完美,但是她却以付出欢乐、自然和温暖为代价,所以这样的完美并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反而让人觉得无聊之极。
要求自己不断追求完美,这其实是一种冷漠无情的自负。这种人不能忍受自己只是和别人一样好,他们要求自己一定要超越别人,一定要令人瞩目。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事,而是一心只顾着如何超过别人,把自己置于完美的架子上。
完美主义者也是凡人,所以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遭遇失败,但是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败,而是想极力超越失败,一旦不能如愿以偿时,结果就只有痛苦。因此,对待自己不要太苛刻,如果能偶尔停下来作一番自我解嘲的话,也许你将会更喜欢自己。
上一篇:送人一顶高帽子
下一篇:让烦恼走开,做一个乐观的人发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