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家风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它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现在,很少有人将家风挂在嘴边,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视家风。其实,我们常说的“真善美”“仁义礼智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要脚踏实地,决不能投机取巧”“待人要友善真诚”等,就是传统文化道德在家庭里的传承。不难发现,正是这些朴实的语言,构成了良好的家风。可以说,家风正,子孙兴,家风歪,子孙败。
孩子能不能学好、能不能成才,取决于父母营造的家风。对于孩子来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诲,它通过日常生活浸润到孩子的内心里,最后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为人处世。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因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父亲病逝后,吉鸿昌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吉鸿昌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廉政,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
每个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冀和鞭策,也让每一个延续和传承它的子孙受益良多。
宋朝政治家包拯一直视家风为家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他给子孙留下的家训只有三十七个字,言简意赅,旗帜鲜明:“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孙后代为官者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不许进入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之中。如有不服从我的训诫的,就不是我的子孙。
由于包拯治家严格,他的后辈子孙无不谨遵家风、家训。有史可考的是,包拯祖孙三代都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一生廉洁自律,次子包绶,官至六品,无论身居何职,在任期间,都能清苦守节。孙子包永年官至正七品,曾任咸平县主簿,崇阳县令,期未满而病逝,终年41岁。清理他的财物时,人们发现他竟然没有积蓄,甚至连丧葬费用都是他的两位堂弟资助的。
一个家族中一旦出现一个出类拔萃、德高望重的人物,那他就会被家族其他成员所敬仰,其一言一行便会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子孙们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扬,便会流芳百世,形成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
家风因子孙而得以延续和传承,子孙也因继承家风而立业成才。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若想孩子健康成长,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就要牢牢地记住这一点,为塑造良好的家风而竭尽全力。
上一篇:家风是无言的教育
下一篇:家风之精,在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