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柏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韩非子以“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为“治国”的经验……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忍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他的妻子却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都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时刻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此后,他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而节俭则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尊重。大量研究表明,不论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经济收入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爱劳动、懂节俭的人,到了成年以后,往往家庭幸福美满,而凡是从小好吃懒做、大手大脚的人,长大以后也往往不能独立,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为了孩子的成长,每一位妈妈都要在家中营造勤俭的家风,一方面要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香港首富李嘉诚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泽钜,出生于196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次子李泽楷1966年出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学士、企业管理硕士。兄弟俩现已成为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分别在各自的经济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教育子女方面,李嘉诚要求儿子们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
李嘉诚深知“人生的黄昏取决于黎明”的道理,对两个儿子的教导甚为严格。他一方面让孩子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兄弟俩在香港中学毕业后,李嘉诚便送他们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
次子李泽楷谈到父母对自己的严格教育时说:“父母从不放纵我们兄弟二人,经常给我们灌输做人的道理。”谈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勤工俭学的经历时,他说:“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我也得去做兼职,每逢假日我就到高尔夫球场做球童,背着装满高尔夫球棒的大皮袋,在广阔无际的球场上满头大汗地跑上跑下!”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妈妈,她们十分溺爱自己的孩子,总是说:“孩子是家里的宝贝,我们怎么舍得他干活呢?还有,家里的钱不花在他身上,还能花在谁身上呢?”抱着这样的态度,她们总是不让孩子干一点活,生怕累着孩子,平时也总把孩子的需要放在首位,孩子要什么,她们就给什么,全然不顾自身实际的消费能力,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高档的衣服、玩具。殊不知,这样毫无节制的“爱”对孩子的将来不利。孩子一旦习惯了这种生活,必然会养成好逸恶劳、浪费奢侈、爱慕虚荣、喜好攀比的坏习惯。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勤俭的家庭生活习惯。平时,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勤俭行为影响孩子,用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感染孩子。
经常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故事和道理。闲暇时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勤劳节俭的故事,或是教孩子背诵一些勤劳节俭的名人名言,这样孩子就能慢慢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的来之不易。
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艰辛。孩子根本不知道钱的来之不易,更不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只有适当带着他们去劳动,或是让他们勤工俭学,自己挣点零花钱,他们才能慢慢培养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身为父母,我们只有竭尽全力构建勤俭节约的家风,给孩子创造一个勤俭节约的家庭环境,勤俭节约的意识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
上一篇:吃苦造就坚毅的品格
下一篇:保持谦卑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