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导弟子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要效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点,意思是说:不要有主观猜疑,不要有一定要实现的期望,不要有固执己见之举,不要有自私之心。
孔子奉行和提倡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四毋”中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坚持客观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后来,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四毋”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他认为,“四毋”是互相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起因,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朱熹具体释道:
“毋意”,是指做人处世不要有自己主观的猜疑,如果旁人有更好的意见,就欣然接受。
“毋必”,是指天下事没有“必然”的联系。天下之事随时随地在变,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人的思想在变,情感在变,身心也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因此,想求固定不变,是不可能的。
“毋固”,是指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毋我”,是指不要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而要替人着想,替事着想。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天,狐狸来到枣园,看见树上的枣子又大又红,馋得直流口水。它想:“老祖宗曾经因为没吃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而遭到世人的嘲笑,这可让我们狐狸家族丢尽了脸。今天我一定要亲自品尝一下枣子的味道,然后再发表意见,看谁还敢把我们聪明的狐狸写进寓言里去!”
想罢,狐狸开始踮起脚来摘枣。可是枣树比葡萄藤高,狐狸又不会爬树,只能在树下跳啊蹦啊,它始终没有摘到一颗枣,这可怎么办呢?
碰巧,就在狐狸仰着头看着满树的红枣发愁的时候,“啪”的一声,一颗红枣被风吹落了,正好掉在狐狸的面前。其实,这是一颗被虫子蛀过的枣,可是从外表看却是红红的,非常诱人。
狐狸捡起枣子咬了一口——天哪!苦得要命。它还看到有一只虫子正在枣里蠕动,吓得连忙把嘴里的半颗枣吐了出来,把剩下的枣扔得远远的。
狐狸离开了枣园,一边走一边理直气壮地说:“这次我说红枣是苦的,是经过亲自品尝得出的结论,千真万确,看谁还敢嘲笑我的结论!”
狡狸就是犯了片面、自我的错误。难道亲身体验的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那次经验只是主观的、片面的呢?所以,我们在运用某些经验进行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考虑、全局考虑,尤其是要避免因偏见而做出错误的结论和推断。最好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借鉴一下别人的经验。下面这则寓言故事也强调了这一点。
有一只神龟被一个打鱼人捉住了,于是托梦给宋国国君宋元君。
宋元君在睡梦中看见一个人披头散发、探头探脑地在侧门窥视,并对自己说:“我住在一个名叫宰路的深潭里。我替清江水神出使到河伯那里去,路上,被一个叫余且的渔人捉住了。”
宋元君早上醒来后,想起夜间的梦,觉得奇怪,于是叫人占卜一下。占卜的人说:“这是一只神龟给大王托的梦。”宋元君问左右的人说:“有没有一个叫余且的渔人?”左右回答说:“有一个渔人就叫余且。”于是,宋元君命令手下传余且来朝见。
第二天,余且来见宋元君。宋元君问他:“你打鱼时捉到了什么东西?”余且回答说:“我用渔网捕到了一只大白龟,龟的背围足有五尺长。”
宋元君命令余且将白龟献上。余且赶忙回家将捉到的白龟献给了宋元君。
宋元君得到这只神龟后,几次想杀掉它,最终还是把它养了起来,但宋元君在杀与养中总是犹豫不决,最后只好请占卜的人来做决断。占卜的结果是:“杀掉这只龟,拿它做占卜用,这是吉利的。”于是,宋元君命人将白龟杀死,剖空它的肠肚,用龟壳进行占卜,总共卜了72次,竟然次次都灵验。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深有感慨地说:“这只神龟有本事托梦给宋元君,却没有本事逃脱余且的渔网;它的智慧能达到72次占卜没有一次不灵验的境地,却不能避免自己被开肠剖肚的灾祸。看来,聪明也有受局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应不到的事情。”
人的思维都会有局限性,“四毋”告诉我们,在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要独断专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克服至观性和片面性,不自我,经过思考,再做出决定。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差错,从而把事情做完美。
上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一篇:立身须高,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