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提倡以俭治国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
魏征一生刚正磊落,由于敢于直言相谏,因此深受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李世民把他喻为历史的一面“镜子”。魏征身上具备许多优秀品质,其中节俭朴素堪称世人的楷模。
由于李世民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四邻各国都采取了较好的安边政策,因此四海安定、国家兴盛。于是,被幸福冲昏了头脑的李世民,不断地在宫中大会宾客,铺张欢迎。众大臣们都在享受着这歌舞升平的日子,对李世民歌功颂德,唯有魏征坐在一旁,沉默不语。他看着这无尽的山珍海味,金杯银盏中,人们都陶然欲醉。
醇香四溢的酒气中,金灿灿的大殿中熏香缭绕,四周摆着各种精美的玉石、金银诸器,锃锃发光。一切都是如此的富丽堂皇。李世民早就忘记了唐初几年的艰难,也忘记了隋炀帝挥霍无度、奢侈误国的教训。魏征看到这一切,再也忍不住了,他觉得此时必须立即提醒李世民。
于是魏征巧妙地利用了李世民让他发表见解的机会,对他说:“陛下,如今天下四方已经安定,国家初见兴盛,臣为此无限欣喜。可是,臣又有所忧虑,国家值此方兴未艾之时,陛下您现在住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饱享这些美食珍馐,会不会‘居——安——忘——危’呢?”李世民正在兴头上,忽然听到“居安忘危”这四个字,不禁一呆。魏征紧接着说道,“陛下,树根如果不深,枝叶就不会茂盛!大唐的根基现在还不深厚,您理应居安思危,杜绝奢侈和浪费,一如既往地提倡俭朴,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久远啊!”
李世民听了此言为之一震,看着魏征,刚想说话,忽然一侍臣进宫来报,原来又有十个国家的来使要来朝见。李世民听后十分高兴,立刻下了一道口谕,要求朝廷举行隆重的仪式款待来使,要好好地在来使面前显示一下大唐的国威。
魏征一听,立刻就料到,此事必然又要花费大量钱财。他苦苦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魏征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魏征向李世民说道:“臣还是刚才那句话,陛下应当居安思危!大摆仪式接待西域来使,臣以为这样做于国不利。眼下边境百姓还很穷困,这么多的使者们要来,其人数不会少于千人。沿途几千里,我们远接近迎,开销会非常大。眼下四邻来使,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和边境百姓互相贸易,我们可以答应这个要求,使双方互通有无,这样的话,四邻满意,百姓高兴,我们也可以不必铺张欢迎。既节俭,又友好,岂不两全其美!”
李世民听后,十分欢喜。刚才“居安思危”的劝告,深深地触动了李世民。他马上把刚刚下的口诏收回,速派人传令,停止了远迎。
公元642年,魏征染病卧床,李世民派遣使者探视。发现魏征一生节俭,甚至连个正厅也没有,李世民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建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今魏征死了,从此,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妙语点睛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魏征一生提倡节俭治国,并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去世后,李世民为了褒奖他,原打算用一品大员的规格好好地给他办办丧事。但魏征夫人裴氏却上书给李世民说:“征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李世民无奈,只好改以二品官的葬礼标准,用白木做的车子和白布缝的篷子给魏征送葬。
警世良言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上一篇:颜真卿勤学书法
下一篇:黄遵宪缝补衣服但穿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