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30岁,你也该有突破平凡生活的勇气
前年过年回家,在聚餐的饭桌上见到姐姐,她已经是三岁半孩子的母亲。他们家换了一辆新车,正计划买第二套房子。姐姐和姐夫人到中年,有些发福,口中讲的话从前些年流行的电视剧、好看的新款衣服,变成了学区房、培训班、上小课要多少钱。
他们问我,最近在忙什么。
我特别开心地跟他们说,刚换了一家公司……
还没等我说完,他们打断我。让我说正事,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小孩,打不打算回来。
我说暂时没有以上打算,还想去做更多尝试。
姐姐看着我,没有说话,但是眼神里闪烁着一种不可理喻的神情,像是在说,怎么能这样没有规划地生活,还是没长大,太年轻,过几年,你就会懂了……
我有千万个理由去告诉她我的生活不是没规划,但我却选择什么都不说。有时候,最远的距离不外乎你用尽心力去描述你在乎的事情,可对方却因为不了解而嗤之以鼻。
回想起来,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当我雄心满满想要去做成一件事情时,周围的人总喜欢对我说,你可以去争取,不过,过几年你就懂了,争取与否都是一样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讲出这句话,更像是等着有一天我很认同地回答说,“是的,你说对了,我总算懂了,努力真的没有用!”
2008年夏天,我住在四川老家的露天帐篷里,在蚊蝇、炎热天气、毫无征兆的余震陪伴下,手捧着挤满笔记的历史课本,就好像是捧着自己的整个人生。
到现在我还记得地震完的那一瞬间,被吓得惊慌失措的自己,挤出来的第一句话竟然是:
“李老师,下午还上课吗?”
面对满街道惊慌失措的人,以及整个城市在巨大的震颤后的手足无措,我问出的第一句话却是这样的。现在想来,对于一个生在平凡的小县城的人来说,考出去,去到北上广这样的城市,是唯一可能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的途径。
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我没有书读了,没有家回了,连下一顿饭怎么吃都成了问题。
我和家人,连同若干个流离失所的家庭,在临时避难广场上生活,剧烈的余震不断,惊悚的传言不断,关于明天,关于将来,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我经常莫名地慌张,睡不着觉,担心自己没有书念,害怕不能开学而无法高考毕业,担心走不出去,被捆缚起来。那时候四川的天,总笼罩在一层厚厚的灰白色的云下面,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窒息感,好像把梦想隔绝了开来。
可谁都没有想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竟然会选择复读,因为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去到自己想去的城市。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姐姐对我讲过的一段话:
“差不多有个学校读就行了,一个女孩子,何必这么拼。过几年你就懂了,不管在哪里,上什么样的学校,其实最后还不是都差不多地过日子。”
“不懂,我也不需要懂。”我非常不解地看着她。
经历了连续两年高考的高压折磨,我获得了前往梦寐以求的城市学习的通行证,拿着一张通知书,一只箱子,只身来到北京。这个过程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没有所谓的想要去懂,只要你肯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被生活打败,是那些懦弱和懒惰的人为自己找的最没有水准的借口。
这是当时对我姐那句话的回应,我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懒人。所以大学几年,我像一个“清教徒”一样生活着,7点起床,自习、温习、请教老师。报了德语班、参加英语角、兼职、学习延时摄影、参加模拟联合国和吉他社兴趣活动、在学生会里面争做了干事……
大一那一年有个本地的同学对我说,想在北京立足很难,大部分外地来读书的人最终都回去了,因为他们谁也不认识,毕业没地方去更耗不起,连个面试的机会都等不到就被迫回去了。
我害怕极了,这种害怕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在我想像他们一样跟随感觉、放纵自己,在宿舍看片、外出逛街时,用一种隐隐作痛的力量刺痛我、提醒我:你这样,到时候就得背包走人了,这让我不寒而栗。
我惴惴不安地过完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力求在每件事情上做到最好,遇到不会做的事情受挫时,会被拿不到入场券吓得泪流满面。就这样赤手空拳地和名校毕业的人站在一起,竞争同一个一线公司岗位。说实话,或许我懂得真的不如他们多,背景也没有他们闪亮,但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空洞的恐惧感,让我不顾一切想要去争取,于是忘记了丢脸、挫败和拒绝。
临近毕业前一个月,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的职位,获得了高出同期很多其他院系毕业生的工资。有能力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找一个住所,安置自己的恐惧,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每个月你有固定且不算低额的收入入账,你可以拿着工资去买喜欢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一定会有那么一段时间,你会为你有能力去支付这些而感到无比地满意。
甚至还会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已经出人头地了。更觉得姐姐的那句话是无中生有,毫无意义。
但其实那只是个短暂的假象,生活总会把你叫醒,不管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
你会发现其实你只是运气恰巧不错,找到了一个稍微可以高价出售自己时间的活路,而这种活路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出入在高级写字楼的你,本质还是没有变,你不得不每年过年连续赶十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回到一个在地图上都不一定找得到的家乡,你引以为傲的收入绝大多数需要奉献给一个叫房东的角色。你并没有真正成为你生活的主人,相反,你被它控制,在这种控制下,你对生活有无数种美好的遐想,但它却不会轻易让你完成任何一件。
然后你突然明白,果然,生活的确是这样,你好像懂了一点什么……但是却有不甘,你知道生活不是你想象的样子,你更不想按照它设想的方式生活,你不想变成你讨厌的样子,你也不想成为任何契约的奴隶,你不想被标签为千篇一律。你还是希望能保留一点情怀,有点诗和远方;你希望别人可以全面地认识你是谁,而不是把你等同于一种身份。
这时你会忍不住去想,难道真如他们所说,过几年,自己就真的懂了什么?
在北京第七个年头,犹记得大学毕业进入公司第一年,是个夏天,我跟一位同事姐姐吃完饭在公司外面遛弯。
6月份的天空到了七八点钟还是有半片被染得红红的。我问她,你在北京待了几年了?
她径直往前走着没有抬头,说,七年了。
呵!竟然七年了。听着挺可怕的,不是吗?之前听人说过,七年就是一辈子。你的身体,七年会发生变化。
可今年,我在这座城市,也足足有七年了。回到家,和同学朋友见面,他们总是瞪着眼睛,惊讶地问我,你这样总是待在家里看书写作,难道不孤独吗?你难道,没有想过要回来吗?
会不会孤独和要不要回来,难道不是所有漂族面临亲友甚至面对自我拷问所要去回答的首要问题吗?
其实,你的经历会改变你的认知,而你的认知会让你养成或者调整你的习惯,你的习惯就慢慢变成了你本人。同样是七年;在老家县城和家人待在一起是一种七年,去外地,和完全不认识的人相遇在一座追梦的城市里也是一种七年。只是经历的不同决定了认知的不同罢了。
我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总结这期间我的生活经历了什么,很难解释说因为这些经历我的心态发什么了什么变化。
我只知道,所有的磨砺、不安和不确定带来的恐慌,让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了,对于结果,不是“必须这样”,而更多的是,就算不是这样,也要尽力争取。
我带着一只箱子,几件衣服,从北京东南角搬到北五环、西五环、又再次返回北边,从广告业转到培训业、成为IT人员、自己开店、再到开始写故事。我结识过人生经历传奇的画家、背着家人去三里屯夜店玩耍的叛逆少年、时运不佳但却胸怀梦想的导演……
但是还是要努力去争取。当你慌张、迷惘、不知所措和害怕时,周围的人跟你一样,我们带着“我是谁,为什么而来”的疑问来到这个世界,也将此作为一生所要去践行的真谛,不断去问,不断去了解。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生活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买车买房结婚生子这些看似生活标配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顺从它去过生活?
我不禁想到王小波的《有与无》里,对于生活这件事情,是这样界定的:
“做爱做的事情就是有,做说不出理由的事情就是无。生活是应该由无数个有组合而成的一连串意义,而不是被一连串说不清、道不明的无设置。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过了44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记得高晓松在最新的奇葩大会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早晚会被生活打败,当你坚持到下半场的时候,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没错,我们终将发现,生活并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曾经满腔热血想要通过自己努力、赤手空拳改变所处阶级、状况、命运的初衷,在经历生活的反复打磨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你无法改变的还是没有改变,你不能选择的还是无法选择。
但是被打败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选择。经历过所有的折腾、挣扎之后,你可能会发现生活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姿态凌驾于你之上,它可能高出你的掌控范围,可能让你无法企及,但是最终要不要选择彻底的妥协,要不要继续抗争挣扎,并不真的取决于它。就算真的被生活所踹,名额用完,体力耗尽,但要不要选择投降,却是另外一回事。你始终可以带着初心过活,不管生活待你怎样。
上一篇:如何挑选好书,做自己的知识管理专家
下一篇:幸福的人总是心存火热爱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