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菊》咏菊花诗鉴赏
郑谷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古来咏菊之作甚多,然而,郑谷这首诗,仍自有其独到之处。诗人无一字描绘菊的外观,却致力突出菊的高尚品格,而这也正是诗人借咏菊以言志的主旨。
诗的起句“王孙莫把比荆蒿”既是对公子王孙的告诫,又暗指菊的貌不惊人。“荆蒿”,指蓬草与蒿草。初看起来,菊的外形与荆蒿之类有些相近。一些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们很容易把它当作一般的蒿草,因此,在诗的头一句,诗人就正告王孙公子们不要把菊和一般的荆蒿相混同。这一句突兀有力,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九日枝枝近鬓毛”句紧承前句,点明菊在人们眼中的重要地位。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外还喜欢采摘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借这一传统习俗,说明菊与人的关系非比一般,同时也清楚地点明了王孙公子与劳动人民对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接下来,在三、四两句中,诗人着力写了菊的高洁气质与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句,写秋天的早晨,丛丛菊花,饱沾露珠,莹润可爱,缕缕幽香,飘飞在池上岸边。这句把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全盘托出。“秋香”语似平易,实具深意,点明在飒飒秋风中,万花凋零,而菊花却独放幽香。“满”字更是形象有力地突出了菊花香气之浓郁,也大大突出了菊花的魅力。“池岸”两字不仅用以喻菊香飘飞地域之广,而且点出菊花生长地点,与下句相呼应。第四句“由来不羡瓦松高”,在写菊花的高尚气质外,进一步写它的高尚品格。瓦松是一种寄生在建筑物瓦檐上的植物。初唐崔融在《瓦松赋》自序中说:“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医生、木匠都不去注意它。在三、四两句中,诗人将生长在池岸边的菊花同生长在高屋上的瓦松加以对比,意在突出菊花虽生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无私,而瓦松虽据高位,却於人无用。在这二句中,菊花被拟人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句中“由来”二字使菊花的高尚气节更为突出、感人。
咏物诗如果为物所局限,必然显得毫无生气,而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描写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郑谷的这首诗在这方面可以说表现得是颇为突出的。全诗既有哲理意蕴,又有艺术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正如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说:“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郑谷这首诗给予人们的不仅是菊的高雅和馨香,还在于它唤醒人们不求高位、甘於奉献的高洁品格。
上一篇:唐彦谦《菊》咏菊花诗赏析
下一篇:韦庄《庭前菊》咏菊花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