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忆梅》咏梅花诗鉴赏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大中九年(855)写下的,此时他在梓州幕府。时值仲春,万紫千红,寒梅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咏梅》),因此题为忆梅。
诗一开头:“定定住天涯”,写的不是梅花,而是诗人自己滞留他乡的苦痛。李商隐在大中五年(841)就辟梓州幕,此时他在东川已经住了四年,没有升迁。梓州(今四川三台)离京城长安一千八百多里,就唐代辽阔的疆域来说,这一千多里还算不上“天涯”,诗人这样写主要是心理上的因素:李商隐在仕途上很不顺利,他生当晚唐之世,政治腐败不堪,特别是朋党之争的祸害、斗筲之徒的排挤和妒忌,使得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钰《哭李商隐》)。同时,就在他来梓州幕的那一年秋天,家里又发生了一件极为不幸的事情:结婚十多年的妻子王氏病逝了。李商隐同王氏的感情极为深厚,爱妻之亡不仅影响他的情绪,而且在此后六年亦即诗人生命史上的最后阶段,这也是一直使诗人伤情的重要因素。可见,李商隐是在仕途坎坷,失去爱妻的情况下来到梓州的。心灵上的苦闷自不必说,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孤独之感,而且在梓州一住四年,长期不调,其孤独苦闷之情可想而知。因此“定定住天涯”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生动写照。“定定”二字,意即牢牢地、死死地定在这儿不动了,诗人似乎觉得自己要永远地滞留他乡,不能生还故里了。寥寥五个字便把诗人自己满腹的苦闷烦忧、无可奈何的悲凉心境充分表现出来了。
那么,满腹的滞留之苦、乡关之思、郁郁不得志之情从哪里能得到一点安慰呢? 于是便转出另一句诗:“依依向物华”。“依依”指留连的神情意绪。“物华”指生机盎然的美好春色。在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春色里,诗人好象是得到了一点安慰,心里也似乎对美好的春光有所依恋。
但是,长期郁结在心中的凄苦与烦忧岂能是眼前的春光、和煦的东风所能消除?这种抽刀断水、举杯浇愁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却产生相反的效果:引出诗人更深一层的愁思,这样便转出后两句诗:“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诗的意境陡然一变:面对眼前的花草,诗人不禁想起北地的寒梅(北方冬季开放之梅),它在严冬的冰天雪地里开放,而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之时,它却过早地花凋香尽了。它寂寂寞寞地开,又寂寂寞寞地落,生命又如此地短暂,的确生不逢时啊!“最堪恨”三字在字面上表现的是诗人对寒梅早开早凋的遗憾甚至埋怨,但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正是为寒梅的不幸命运鸣不平。从本意上说,诗人在这里也决不是单纯地写梅忆梅了,而是有所寄托,即借寒梅表现自己心中的郁结,可以说,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生动写照,由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饱受风霜的特点,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命运。
李商隐从小聪颖。“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上崔华州书》),十六岁时就“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文集》)。早年受知令狐楚,“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旧唐书·李商隐》),二十六岁考取进士,二十九岁又以书判拔萃。但是后来一系列的不幸和打击落到他的身上:李商隐以才学为王茂元(李党)赏识,并把女儿嫁给他。诗人在感情生活上固然由此得到满足,但这一事件便成了他一生荣枯的转折点。他在政治活动中从此遭到困厄,惹来不少是非风波:因为他娶李党中人王茂元之女为妻,牛党对他大为不满。令狐楚早年对李商隐有恩德,所以其子令孤綯便骂他忘恩负义。李商隐再之受到他的歧视、冷遇、排挤和打击。他在《晓坐》一诗中慨叹说:“红颜无定所,得失在当年”。此事导致他终生坎坷,再加上后来爱妻亡故等等不幸,到他入川以后,便“克意奉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消沉颓唐,心灰意冷。所以,那早秀先凋的寒梅和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何其相似!因此李商隐在《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一诗中就感叹道:“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这里“非时”、“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与“常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可见,诗人的“依依向物华”并没有从美丽的春光中得到什么慰藉,相反,倒从春花联想到“寒梅”,引出自己的身世之感,触动了自己“早秀先凋”的悲伤心绪。难怪诗人在这里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凄凉慨叹了,写到此处,诗便收束住了,但诗中透露出的那种凄凉哀伤的情调仍有余响,读者至此,不免黯然。
李商隐的诗作以“寄托深而措辞婉”(清叶燮)为其主要的风格特征,这首诗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诗中明写“寒梅”而实写自己的身世际遇,委婉曲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宋梅尧臣),读后确实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另外,这首诗层层转折,由“定定住天涯”之愁苦烦闷到“依依向物华”之寻求慰藉为第一转折,由“向物华”而“忆寒梅”为又一层转折,由“忆”寒梅到“恨”其早秀先凋为又一转折,但是由于诗人句句不离自己的不幸身世,虽转折再三而不显破碎,自然浑成,毫无雕琢之迹。
上一篇:朱庆余《早梅》咏梅花诗赏析
下一篇:韦蟾《梅》咏梅花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