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号的形式为(·),主要用来标明人名中间、书名与篇名之间的分隔。
一、基本用法
1.在音译某些外国人或少数民族的姓名时,在姓、名之间用间隔号隔开
【例1】老爹总说要带我去他的农场,但是他在村里有几件与节日有关的公务脱不开身,所以就建议我去找伯罗大·步巴,求他带我到他农场上去。
(沃尔·索英卡《童年片羽》)
【例2】那年秋天,有许多人来同我们一起打猎。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加莱·古柏。我看过他拍的好多影片,他本人不怎么像他所扮演的那些角色,他极其英俊,为人温和可亲,彬彬有礼,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来就有的高尚气度。
(格雷戈里·海明威《回忆爸爸》)
【例3】100年前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深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例4】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在不肯委身于灵魂的庸俗的人们,是日日夜夜的战斗;而且大多数是没有威严,没有幸福,转战于孤独和沉默之中的战斗。”
(居甫《贝多芬》)
【例5】佛教创始人叫悉达多·乔达摩,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便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毕全忠《名山多佛寺》)
2.用于标明书名号内书名、类名和篇名,诗的题目、词的题目和词牌名等的间隔
【例1】《狗之歌》选自《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库·外国文学编·诗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例2】《元史·抄思传》中云:“人有三成:知恐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
【例3】《礼记·中庸》里有这样几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借鉴。
【例4】咏吟着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我们有一个鲜明的感受,它易记,易懂,琅琅上口;又生动,幽默,尖锐泼辣。
【例5】一个夜晚,在承德前线读到从北平“军调部”来的一位同志抄在小本子上的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我们从这里仿佛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
(方纪《挥手之间》)
3.在文章的标题中,意思并列的词语,可用间隔号隔开
【例1】读完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这本书,我很受感动。它教育我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要为革命奋斗终身!
【例2】《生活·人物·故事》:……《三国演义》写人物很突出,如曹操献刀是写他的机智,杀吕伯奢是写他的多疑,装疯倒地是写他的奸诈,从各方面表现了他的性格。
(艾芜《生活·人物·故事》)
4.在略写的年、月、日数字之间,常用间隔号标明
【例1】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夜,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他们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例2】1947年5月,上海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20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学生在南京联合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木棍、皮鞭打伤学生几百人。同一天,在天津也发生了反动军警殴伤和逮捕学生的事件。这就是“五·二〇”血案。
【例3】“一二·九”运动以后,平津青年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到工厂、农村和士兵中去,宣传抗日救国,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北平学生的英勇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5.在简写的章、节之间,可用间隔号标示
【例1】§1·2 成比例的线段
【例2】§3·4 固体的膨胀
【例1】中的“§1·2”是第一章第一节的简写。【例2】中的“§3·4”是第三章第四节的简写。
二、误用辨析
使用间隔号,首先要注意的是它的位置在被间隔文字的正中间,如果放在一般标点所处的偏下位置,就会与数字小数点相混淆,引起歧义。如“3·15”,如果写成“3.15”,就可能被读成三点一五。其次,要注意与顿号的写法区别开来,如果将间隔号写成了顿号,也会引起不必要的歧义。如“大卫·李嘉图”这类外国人名,如果写成“大卫、李嘉图”,就将一人变成了两人,从而引起误解。又如上面所举的“3·15”如果写成“3、15”,就成了“3”和“15”两个数字的并列形式,也会引起误解。
上一篇:连接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下一篇:标点符号的种类与书写位置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