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隅之见》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一隅之见:yī yú zhī jiàn
词源:《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词由: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经常与学生谈论教与学的问题。有一次,他对学生说:“教育他人明白道理,固然是碰到一件事就教一件事的道理,有一句收获就教一句。但是绝不能不看对象。如果有人碰到想不通的问题并不想弄通它,那是不能够开导他弄通的。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说不清想要论清楚的人,那是不可能引导他说清楚的。”接着孔子又打了个比方,极其形象地阐述了这个道理。他说:“譬如有一个物体有四只角, 你已经拿了一只角给他看过了, 如果他不能把那三只角反转来证明这只角, 那你就不可再去教他了。”
词义: 原意是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只角。隅: 角; 见: 看见, 引申为见解。后泛指偏于一方面的见解。
书证: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启翁, 你说这不是一隅之见么?”
上一篇:成语《一曝十寒》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下一篇:成语《七夕乞巧》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