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自相矛盾》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词源:《韩非子·难势》:“楚人有鬻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词由: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为了兜售自己的东西, 先夸耀他的盾牌很坚固, 什么锋利的武器都不能戳穿它; 接着又吹嘘他的长矛很锋利, 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戳穿。这时, 有人就问他:“拿你的长矛戳你的盾牌看看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瞠目结舌,无言可答了。
词义: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自相抵触。矛: 古时攻击敌人的刺戳武器。盾: 古时作战保护自己的盾牌。
书证:《北史·李业兴传》:“亦作云上圆不方, 卿言岂非自 相矛盾?”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吴融)为僧贯休撰诗序, 以唐来惟元(稹)、白(居易)、休师而已。又祭陆龟蒙文, 即云海内文章, 止鲁望(龟蒙字)而已。自相矛盾, 于时不免识者所讥。”鲁迅 《估<学衡>》:“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 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
上一篇:成语《胁肩累足》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下一篇:成语《舟中敌国》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