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口若悬河》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口若悬河:kǒu ruò xuán hé
词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王太尉 (衍)云: ‘郭子玄(象) 语议如悬河写 (泻) 水, 注而不竭’。”
词由: 晋代学者郭象, 字子玄, 湖南人。他从小就勤学好问, 特别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总爱追根寻底, 弄清它的道理。后来,他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 颇有收获。不少人对他十分推崇,有的请他去做官, 他都婉言拒绝了, 只是以研究学问和谈论哲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最快乐的事情。由于他学识丰富渊博, 分析和说理的能力很强,谈论起来, 有条有理, 头头是道。当时的人们都夸赞他会说话, 有口才。所以另一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玄学者— —王衍对他十分佩服, 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 就好比悬在山上河流的泻水, 直往下灌, 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词义:说话滔滔不绝,象河水倾泻而来。形容能言善益,口才好。若:好象;悬河: 激流倾泻。亦作“口如悬河。”
书证: 《晋书·郭象传》: “王衍每云: “听象语,如悬河泻水, 注而不竭。” 唐·韩愈 《石鼓歌: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 又是本朝确切典故, 不由得不信。”
上一篇:成语《反裘负刍》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下一篇:成语《司马青衫》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