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怙恶不悛》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
词源:《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词由:春秋时代,陈国和郑国本是友好的邻邦。后来,在卫国的挑拨和怂恿下,陈国便跟着卫国一起去攻打郑国。郑国受到了严重威胁,郑庄公便派人向陈国求和。陈桓公惧怕卫国,不听陈公子佗的劝告,拒绝了郑国的请求,命令部下把郑国的都城包围起来。郑庄公见求和不成,就率领士兵百姓坚守都城,与卫、陈联军决一死战。战斗持续了五天,联军因为不能取胜,只好罢兵而归。从此,郑、陈两国结下冤仇,郑庄公决心对陈国实施报复。经过一年的准备,第二年五月,郑庄公发兵攻打陈国。郑人同仇敌忾,斗志旺盛,很快就打败了陈国。《左传》的作者为此发表评论说:“坚持错误而不改的人,自己一定要遭祸殃,那时就是想改也来不及了。”
词义: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仗,依恃;悛:改悔。
书证:明·文秉《先拔志始》卷下:“乃尚有等未尽奸徒,怙恶不悛,密弄线索,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害正常邪,淆乱视听。”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东欧要豪杰》第三回:“野蛮政府怙恶不悛,偏要和我们为难,历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
上一篇:成语《心领神会》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下一篇:成语《惩前毖后》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