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尔反尔》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出尔反尔:chū ér fǎn ér
词源:《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怨焉。’”
词由:邹国与鲁国发生殴斗,邹国吃了亏。邹穆公就去请教孟子:“在这次争斗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坐视不救,一个也没有死。我们杀他们,但他们是杀不完的;要不杀他们,他们确实是太可恨。你看怎么办是好呢?”孟子回答说:“在那荒年的日子里, 你的老百姓是怎样的呢? 老弱病残的,饿死在山沟里,年青力壮的, 就四出逃荒, 人数有好几千。你的仓库里不是没有粮食,国库里不是没有钱财。可你的官吏既不向你报告灾情,也不赈济难民。这不就是残害老百姓吗?曾子说过,做人君要戒而又戒的是: 你怎么对待老百姓, 老百姓也会怎么样对待你。你就不要计较老百姓的过失了。词义: 你怎么对待人家, 人家也就会怎么对待你。尔:你; 反:通“返”,回。后来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反复复。
书证: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他肯让自然极好, 倘若不肯, 也只好由他, 我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 “我怎么能够‘出尔反尔’的卖友求免呢?”
上一篇:成语《出奇制胜》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下一篇:成语《刚愎自用》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