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战国时,有一次齐宣王请求孟子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只学仁、义、道、德,从来没听说过以武力称霸的事,所以我不会讲。不过,如果大王愿意听有关‘王道’的事,我会尽力讲好的。”
齐宣王说:“您讲一统天下的事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可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笑了,说:“哪有这么简单的事,何况,同情心与统一天下又没有关系。”
孟子接着说:“我听人说,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看见了,就问去哪里。那人说,准备杀牛用它的血祭钟。大王就叫那人把牛给放了,并说:‘牛又没有罪,为什么要杀它呢?我不愿看到它被杀时那可怜的样子。’那人说:‘那祭钟怎么办呢?’大王就叫他用一只羊代替。由此可见,大王是有同情心的。正因为有同情心,才会爱护老百姓,爱护老百姓国家就会强大。”
齐宣王听了,摸着头说:“现在想来,真有些不能理解,齐国虽小,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没有,难怪老百姓说我吝啬。”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老百姓不理解大王的情意。表面看,牛和羊都是死,大与小又有什么区别,但实质上却不同了。”
齐宣王说:“我这种心情与王道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回答道:“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的力量能举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清鸟兽的细毛,却看不清眼前的一车子柴火,大王相信吗(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肯定不信。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应该把同情心扩大到全国,这是大王能做到的。”
齐宣王最后说:“您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不喜欢王道。”
上一篇:无中生有
下一篇:明目张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