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的解释|纠的意思|“纠”字的基本解释
“纠”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绞丝旁表示意义,右边的部分也读作jiū,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都写作像瓜蔓缠绕攀升的样子,本义是相互纠缠、缠绕,它既表示纠正之纠的读音,也表示意义,是纠的本字。《说文解字》中说:“纠,绳三合也。”也就是说,纠是指多股绳索绞合在一起。
“纠”的本义是绞合的绳子,而绳子往往是缠绕着的,于是“纠”就有了“缠绕、交错”的含义。《诗经·魏风·葛屦》中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意思是说,穿着用绳子编织的草鞋,可以在有霜的地面上行走。“纠纷”这个词今天我们理解为牵连不清的争执,但是“纠纷”最初的意义是交错杂乱。汉朝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述高耸的山峦时说:“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意思是说,高耸的山峦相互交错,直逼云霄,日月有时被全部遮挡,有时遮挡了一部分。这里就是用纠纷来形容山峰的层峦叠嶂。
纠字由绳索的意义引申,也有按照一定的准绳、标准去衡量改正的意思。这个意义与“绳”比较接近,因为“绳”在古代可特指木工用来订标准的墨线,引申为按照一定的标准去约束。成语“绳愆(qiān)纠谬”就是提出并纠正错误。“纠正”这个词在今天的意思就是改正错误,但是,在古书中的有些场合,“纠正”要理解为检举、告发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蔡茂传》中说:“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是说洛阳县令董宣检举、揭发汉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违犯条律的事情,光武帝开始时觉得伤了自己的尊严,非常生气,就传讯了董宣,因董宣觉得自己有理不肯屈服,所以很快就被放了回来。
“纠”还有纠集、纠合的含义,这个含义是由纠缠的意义引申而来的。成语纠合之众,是指纠集起来的人群。《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说:“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
“纠”在古代还常常作为姓名用字,如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的一个弟弟就叫纠。《史记》中还记载了有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故事。
齐襄公昏庸无道,他的弟弟们都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无端地惹来祸事,于是纷纷出逃。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于是他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弑杀襄公自立为王,但是公孙无知立即遭到了他人杀害。于是,齐国的大夫就商议另立国君之事。公子小白向来与齐国大夫高傒私交甚好,于是高傒先偷偷地将公子小白召回齐国。鲁国听说公孙无知已死,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为了能够抢先回到齐国以夺取王位,于是就派他的老师管仲率领军队阻止小白,途中双方遭遇,公子小白装死而逃。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于是派人送信给公子纠,最后公子纠还是晚公子小白六天才回到齐国,此时小白已被高傒立为国君,也就是齐桓公。公子纠最终被处死。
上一篇:笔的解释|笔的意思|“笔”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纳的解释|纳的意思|“纳”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