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的解释|农的意思|“农”字的基本解释
“农”字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写法从“林”从“辰”,本义是耕种。古时候森林遍布,若想耕种先要砍伐树木,所以“农”字从“林”。“辰”是“蜃”的初文,指耕器。古人说“摩蜃而耨”,意思是拿着耕具从事耕作。农字金文从“田”从“辰”,表示持蜃耕作于田间。
“农”的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它的本义发展到后来便被引申指农事、农业。如《商君书·垦令》中有:“民不贱农,则民安不殆。”意思是说,百姓不忽视农业,那么百姓的生活就会安乐不尽了。《商君书·农战》中又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意思是说,国家所以兴旺的原因在于农战。这里提到的“农战”也可以叫“耕战”。中国历史上重视农业和战争,并主张二者结合的经济。
传说在远古时代,人们偶尔把一把野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发现地面上长出苗来,一到秋天,又长成了更多谷子。于是,人们就大量栽种起来。他们还用木头制造了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是一种带把的木锹。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收获量更大了。在后来的传说中把这些种庄稼的人说成是一个人,名叫“神农氏”。传说中的“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用来治病的药材,据说中医药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有了农业就必然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叫“农民”。这时“农”就含有“农民”的意思了。《论语·子路》中写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意思是,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适合耕地、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的时节,我们把它们叫做“农时”。中国农民根据长期生产实践经验,一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如清明下谷,谷雨栽秧等。农民又根据这种经验总结出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叫做“农谚”。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又如:“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等等。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地主阶级拥有绝大部分的土地,而广大农民只有很少或者没有土地,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他们被迫拿起武器进行抵抗。这样就发生了农民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直到清朝的洪秀全的金田起义而形成的太平天国,大小数百次,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
“农”字在古代还指代田官。《礼记·郊特牲》中写道:“飨农。”意思是说,管理农业。汉代时有官名叫“农都尉”,是汉武帝为发展与少数游牧民族邻接地区的农业生产而置的,掌屯田殖谷,一直沿置到东汉时期。“农”字还含有勤勉的意义。
中国现行的夏历叫农历。属于阴阳历。因为它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得名。其实,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只是夏历中的二十四节气,而节气是以太阳的位置而决定的,属阳历部分,与月相盈亏的阴历部分并无直接联系。
上一篇:先的解释|先的意思|“先”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冰的解释|冰的意思|“冰”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