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的解释|炮的意思|“炮”字的基本解释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炮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兵器,其实兵器并不是“炮”字最初的意义,解释这个字我们要先从一种食物说起。
今天食谱中的“叫化鸡”的做法是把鸡用泥裹住进行烧烤,古人早就知道这种做法,而且还给它起了个专门的名称,这就是“炮”(páo)。“炮”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就是说,“炮”字中的“火”表示意义,“包”表示读音;同时“包”也有表示意义的作用,因为这种烤肉方法是用泥“包”起来再烤的。“炮”早在春秋时的《诗经》里就出现了,《小雅·瓠(hù)叶》中写道:“有兔斯首,炮之燔(fán)之。”“斯”是“白”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把白头的小兔,裹上泥巴,放到火上去烧。
“炮(páo)”还有两个重要的用法。商代暴君殷纣王曾经发明一种酷刑。他叫人制成一种叫“格”的铜器,下面烧上炭火,让犯人赤脚在上面走,犯人忍受不了,就掉到火中烧死了,这叫“炮(páo)格”。他又叫人立一根铜柱,下面也用炭火烧着,再让犯人去爬这根柱子,犯人也会马上掉下来烧死,这叫“炮烙”(páo luò),因为“炮烙”来源于“炮格”,所以过去“烙”也读成(gé)。
中药药材的加工方法叫“炮制”(páo zhì)。药材经过炮制,效力可以提高,毒性和副作用也可以减少,还便于保存。有个成语叫“如法炮制”,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个成语现在一般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带有贬义。有人把它念成“如法炮(pào)制,”就讲不通了。
“炮”还有一个音读(bāo),大家平时常吃的“炮羊肉”,用的就是这个字。“炮”(bāo)的意思是把肉类的东西放在旺火上急炒。这种烹调方法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北魏贾思勰(xié)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介绍。
相反,作为兵器意义的炮(pào)原来倒不是这么写的,它最初写作:“礮”,南朝的字书《玉篇》中就有这个字。为什么这个字不是火字旁而是石字旁呢?原来那时还没有现在这种火力发射的大炮,只有一种抛石机,靠机械力量把大块石头抛出去,因为这种武器能抛石块,所以就叫“砲”(pào)。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曹操和袁术打仗的时候,使用了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就是“pào”。“pào”后来又写作石字旁加一个“包”字。
到了隋唐时期,火药发明了,这使得炮这种兵器有了划时代的革新。宋朝军队和金兵在水上作战的时候,宋军便使用了一种叫“霹雳炮”的兵器,这种炮是用纸包上石灰和硫磺,发射出去之后,纸包落进水里,就会生热燃烧,发出打雷一样的响声,同时石灰散为烟雾,迷住了对方人马的眼睛,结果宋朝军队大获全胜。当然,这种炮和现代火炮还是不同的。据记载,现代火炮产生在南宋金元之间,不过也有人认为在唐朝末年就有了。
火炮虽然产生了,但是“石”字旁的“砲”一直在使用,使用火字旁的“炮”是近代才有的事,也就是说,“炮”这个字直到近代才有(pào)的读音。
总之,炮这种兵器曾经用过三个字:礮、砲、炮。不过,它们的本义可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在使用和阅读时应该引起注意。
上一篇:火的解释|火的意思|“火”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爱的解释|爱的意思|“爱”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