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的解释|筷的意思|“筷”字的基本解释
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筷子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的饮食文化的象征。
在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生吃禽兽,自然是用手抓着吃。以后人们懂得了使用天然火,进而又学会了人工取火,发现做熟的食物味道更可口。但是做熟的食物用手抓着吃有时会烫伤手指。于是我们的祖先就用树枝、小木棍来代替手指进食。树枝、木棍是早期的夹取食物的工具,是筷子的雏形。
早在商朝时期就已出现制作精美的象牙筷子,但在甲骨文中并没有筷子的筷字,不但甲骨文中没有,而且金文、小篆中也没有。筷子的筷是一个后起的字。
那么在筷子产生时以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人们用什么名字来指称这种餐具呢?原来筷子在古代叫箸。《史记》中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意思是说,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箕子哀叹,认为商朝难逃灭亡的命运。现在,中国有些地区还把筷子叫做箸。筷子在隋唐时期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直到今天,日本人还把筷子叫做箸。
箸在小篆中写作,在隶书中写作。字形由两部分组成,是个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字上部的符号表示竹子,下部的符号表示读音。筷子的制作材料有多种,古代贵族们使用铜筷、金筷、象牙筷,银筷还被用来检验食物是否有毒,但这些种类的筷子并不常见。制作筷子最常见、最普通的原料是竹子。因此箸字中有表示竹子的符号。
把箸叫做筷子是明清以后的事。陆容《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各地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以箸为快儿……”在中国江南,民间忌讳很多。在那里,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们借风力行船,最不喜欢风停下来。人们把停说成住,而箸又和住的读音相同,他们不希望住,希望快,所以把箸反过来说成快。后来人们又在快的上面添上表示竹子的符号,于是就成了现在的筷字。
筷子能适应各种食物,中国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所以在一些故事、小说、戏剧里经常提到它。《史记》中说:“汉王方食……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张良借用筷子替刘邦筹划战局。《三国演义》里刘备为了表明自己是个胆小的人,让曹操失去警惕,在听到雷声时故意把筷子失手落地。
过去民间还有把筷子放进新婚夫妇新房里的习俗,这是祝愿他们快生儿子,因为筷和快读音相同,而筷子的子和儿子的子是同一个字。在我国内蒙古,还流行一种筷子舞。跳舞的人手拿一把筷子,拍打肩膀、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动作变化多样,是很受欢迎的民间舞蹈。
科学家对筷子进行了研究,认为筷子简简单单的两根东西却巧妙地应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促进了大脑皮层运动。
筷子这种古老的餐具,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也不过时。只要有中国人,那里就不可能没有筷子。
上一篇:童的解释|童的意思|“童”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精的解释|精的意思|“精”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