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的解释|趋的意思|“趋”字的基本解释
“趋”是一个形声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趋,走也。”走在现代汉语中是步行、行走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是跑或快步行走的意思。据《论语·微子篇》记载,楚国有个佯狂的隐士,名叫接舆,有一次他一边唱着歌一边从孔子的车驾旁走过,“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想下车跟他聊一聊,可是接舆却快步离去,没有能够说上话。
在古代,“趋”是一种常见的礼仪或礼节,即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卑贱者、下属、臣子、晚辈、主人等,按照传统的礼仪,要用“趋”,即快步走的方式向尊贵者、上司、君王、长辈以及宾客表示恭敬。据《论语·乡党》篇记载,有一次,孔子应鲁君之召去接待外邦的贵宾,他神色庄重,不但拱手弯腰,而且“趋进,翼如也”。意思是快步前行,双手拱揖,就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这是接待贵宾的礼仪。这种礼仪,甚至打仗的时候,在两军对垒的场合下,也要照行不误。据《左传》记载,晋、楚两国军队在鄢陵这个地方相遇,准备决战。晋军将领遇见对手楚国的国君时,立刻跳下战车,“免胄而趋风”,即摘下头盔,快步如风地走上前去向楚君致敬。
作为一种礼仪,“趋”有疾趋和徐趋的区别。疾趋是指大步快步向前走,而徐趋则是小步慢慢向前跑,如《战国策·触詟(zhé)说赵太后》中触詟见赵太后时的“趋”,就是徐趋。
不管是疾趋还是徐趋,臣子见君王都必须行“趋”礼。不过,也有例外。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朝丞相萧何就曾受到过“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萧何之所以能享受这种特殊待遇,是因为他身为丞相又是开国第一功臣的缘故。此后,东汉末年的曹操、曹魏末年的司马师、东晋末年的刘裕、北周末年的杨坚、唐代末年的朱温等人,也都享有过这种特权。但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而对一般的大臣来说,入朝行“趋”礼,乃是法定的礼仪。这种礼仪,一直到清代仍然保留着。
在古代,“趋”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礼节,人们出于传统习惯,自觉遵行。晚辈从长辈面前走过,不能昂首阔步,只能快步走。《论语·季氏》篇记载了孔鲤两次“趋而过庭”的故事。孔鲤之所以“趋而过庭”,即快步走过庭院,是因为他的父亲孔子正站在庭中。这时父子俩还有一番对话:父亲问儿子有没有学诗、学礼,儿子说还没有学,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好好学习《诗经》,就不懂得很好地运用言语辞令;不学礼仪,就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后人就用“趋庭”一词来专指儿女聆听父亲的教导,而用“鲤对”一词来专指儿子回答父亲的询问。唐代诗人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便用了“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文句,表明他不日将去看望父亲,也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的教导。
现代汉语中的“趋”是个常用字,由“趋”字组成的词汇很多,如趋势、趋向、趋利避害、趋炎附势、趋之若鹜、亦步亦趋、大势所趋等,而它的含义,也由原来的快走而引申为奔赴、前往、倾向、跟随、归附等义。
上一篇:赋的解释|赋的意思|“赋”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郡的解释|郡的意思|“郡”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