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的解释|烛的意思|“烛”字的基本解释
简体字的烛和繁体字的燭在古代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字。在古代,简体字的烛是干旱热气的意思,繁体字的燭才是照明蜡烛的意思。简化汉字时用笔画少的烛代替了繁体字的烛,还是指照明的意思。下面所讲的烛字都是简化字的烛。
《说文》中解释说:“烛,庭燎。”“庭燎”就是庭院中照明用的火把。这是烛的本义。古代常见的烛是用麻秸扎制而成的,但光燃烧麻秸,难以持久,所以麻秸中一般要浸入油脂,这样就可以延长照明的时间。烛的下部有把柄,以便手持或插放。烛的把柄古代叫做跋。《礼记·曲礼上》讲到待客的礼节时说:“烛不见跋。”唐代学者孔颖达这样解释说:“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烛不见跋”是说火把燃烧完之后,主人在换上新火把的同时要将燃烧完的火把的把柄收藏起来,不要放在客人的面前,以免使客人产生主人倦于待客、希望客人离去的感觉。跋的把柄之义今天的不少学者未能准确把握,有的理解为“火炬、火把”,有的解释为“火炬或烛燃尽残余的部分”,都不确切。
蜡烛出现后,“烛跋”也指承放蜡烛的底座,即烛台。正因为烛有把柄可持,所以典籍中常有持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中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烛游”是说夜晚举着火把去游玩,反映了及时行乐的思想。“秉烛”后来凝结成了一个词,意思也就不再是手持火把,而是泛指点灯照明。如《水浒传》第95回中说“宋江秉烛待旦”,这是说宋江点着灯等待天亮,如果理解为宋江拿着火把等待天明那就错了。
与“秉烛”同音的还有一个词叫“炳烛”。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晋平公的故事。故事说晋平公对乐师师旷说:“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说:“何不炳烛乎?”晋平公说:你身为臣子,怎么能跟国君开玩笑?师旷回答:我哪敢跟国君开玩笑?我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在这里是点燃火把的意思。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晋平公想学点东西,但担心已经晚了。师旷说“何不炳烛”,这是一语双关的说法,非常巧妙。“暮”有夜暮之义,又有迟暮之义。晋平公说“恐已暮矣”是迟暮的意思,而师旷说“何不炳烛”是针对夜暮而言的,所以晋平公认为这是在戏弄国君。但当师旷讲出了一连串生动而恰当的比喻后,晋平公心悦诚服,不禁赞叹。后人用“炳烛”比喻老年好学。如清代顾炎武在《与汤圣弘书》中说:“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意思是说他快七十岁了,仍希望努力学习。
蜡烛大约是东汉时期才发明出来的,广州细岗东汉时期的墓葬中曾出土一盏陶质烛台,说明当时已经有蜡烛了。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蜜烛”一词,指的是用蜂蜡做成的蜡烛,这是最早提到蜡烛的文献。“蜡烛”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宋代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其《汰侈篇》中有“石季伦用蜡烛作炊”的记载,表明蜡烛在晋代已流行于富贵人家。至于普通百姓用蜡烛照明,那是唐代才有的事。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给蜡烛赋予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上一篇:炼的解释|炼的意思|“炼”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煤的解释|煤的意思|“煤”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