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的解释|语的意思|“语”字的基本解释
“语”字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言”,声旁是“吾”。“吾”字和“语”字在上古音里声部、韵部都是相同的。《说文解字》说:“语,论也。”即“谈论”的意思。这个解释同许慎对“言”字的解释一样。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学者、教育家,他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好学深思、不讲迷信,在两千多年前、科学并不发达的时候,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论语》里记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说的是孔子不谈论怪异的事、不谈论暴力的事、不谈论悖乱的事、不谈论鬼神的事。“语”,是与人谈论的意思。
《礼记》上说孝子为父母守丧三年期间,应该“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即可以说话,但不能与人交谈;可以回答问题,但不能向人提问。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言”和“语”、“对”和“问”这两组常用词的不同。
现在的中国人,聚会吃饭的时候往往非常热闹,致辞、劝酒、谈天说地等等,笑语喧哗。这要是让孔子看见了,恐怕不会满意。《论语》里说,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语”字表示用言辞交谈,小孩学说话就叫“牙牙学语”。如果用其他方式交谈,也可以称为“语”。如“手语”、“旗语”、“灯语”等。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文人刘孝威有一首寄给自己妻子的诗,诗中回忆他们恋爱的情况说:“窗疏眉语度,纱轻眼笑来。”意思是窗棂稀疏,窗纱轻薄,两人隔着窗棂、窗纱眉目传情。眉语,清朝人的解释是:“妇人以眉妩媚人曰眉语。”
“语”引申为指交谈时说的话。如成语“齐东野语”指齐国东边野人说的话。《榖梁传》记载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时,引用了一句当时的谚语:“语曰:‘唇亡则齿寒。’”《左传》在记载这件事情的时候,不用“语”而用“谚”:“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可见“语”有“谚语”的意思。
跟“言”字一样,“语”也可以表示诗、文或谈话中的字数、句数。传说晋朝时候,王衍问阮修:儒家提倡名教,老庄主张自然,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阮修回答说:“将无同。”意思是“大约没有什么不同”。王衍听后很欣赏这个回答,就聘请阮修当他的幕僚。那时候幕僚、属员统称为“掾(yuán)”,所以当时人就送了阮修一个绰号:“三语掾”,意思是凭借所说的三个字而当上的幕僚。至于俗语中的“一语道破天机”,是说一句话就说明了关键的问题。清朝文人李渔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他说:如果认为古人“在在堪师,语语足法”,我是不相信的。“在在堪师,语语足法”的意思是:处处都应该学习,句句都值得效法。这里的“语语”,是指每一句话。
由于“语”可以作为句子的单位,所以又被语法学家用来作为表示句子成分的名称,如主语、谓语、宾语等。这是“语”的引申用法。
“语”也是一个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是yù,表示“告诉”或“告诫”的意思。使用这个意义的时候,后面接的不是“曰”或谈话的内容,而是表示谈话对象的词语。
上一篇:词的解释|词的意思|“词”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诺的解释|诺的意思|“诺”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