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的解释|乐的意思|“乐”字的基本解释
最早的“乐”字在甲骨文中像琴瑟之弦,附着干木上。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孟子曾经有一篇关于“与人乐乐”与“独乐乐”的论述。意思是说,与大家一块儿欣赏音乐而快乐,还是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在这里,第一个“乐”应该读作yuè,是音乐的意思。第二个“乐”应该读作lè,是快乐的意思。这两个意思之间究竟是一种引申的关系,还是不同的字呢?如果是引申的关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古人造字赋予“乐”字最初的意义是什么呢?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解说:“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鼙(pí)。木,虡(jù)也。”按照许慎的说法,这里的“乐”应该读作yuè,是音乐、乐器的意思。清代的段玉裁解释说,乐器的种类很多,而古人造字的时候,选用这两种鼓的原因在于鼓代表的是春分之音。“木,虡也”说的是“乐”这个字与木有关,而木代表的则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乐”字最初的意思是音乐、乐器。
“乐”既然是各种音乐的总称,由它引申出快乐的意思就很自然了。所以段玉裁也说,“乐之引申为哀乐之乐”。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孔子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制礼作乐(yuè)”成了历代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历朝历代都专门设立主管音乐的官署,即“乐府”,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音乐的搜集整理,这些人被称之为“乐正”、“乐官”。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音乐以及需要配乐的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同时由于孔子思想中的“制礼作乐”也是君子行为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乐”字也被广泛地利用。比如“乐府”本来是政府机构的名称,后来被用来指由这个机构主持下整理的诗歌,再到后来,它就成为一种诗体名称。三国魏、晋到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戏曲因为需要配乐,有时也称之为乐府。我国宋代的郭茂倩将先秦到唐五代的乐府诗歌编辑成集,分为十二类,共一百卷,他把这部诗歌集子命名为《乐府诗集》。
“乐”的另一个意思是快乐。因为做某事而感到快乐,又引申出乐意、乐于的意思。因为总是乐于做某事,于是“乐”又可以泛指声色,指一切可以使人沉迷的事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成语“乐不思蜀”的来历。三国时代的蜀国被灭亡之后,后主刘禅全家搬到洛阳去住。在一次宴会中,魏国的司马昭叫人故意演奏蜀国的音乐,听到音乐的刘禅身边的人都悲伤不已,惟独刘禅照旧有说有笑。后来,司马昭问他:“你是不是很想念蜀国啊?”刘禅回答说:“我在这儿过得很好,很快乐,为什么要想念蜀国呢?”在这个成语中,“乐”是快乐的意思。“乐此不疲”则说的是乐于做这些事情,因此不感到疲劳。这个成语来自东汉光武帝。史书记载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处理国家的事物,皇太子劝他要注意身体,光武帝回答说:“我是因为乐于从事这些工作,所以不感到疲劳。”
而“乐”指声色的意思可以通过《国语》中的例子来说明:“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这段话说的是吴王总是沉迷于声色,却忘记了他的百姓。在这里,“乐”不仅仅指因为音乐而快乐,也是泛指一切使人沉迷的事物。
此外,“乐”(yuè)字还用于姓氏和地名。
上一篇:乌的解释|乌的意思|“乌”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令的解释|令的意思|“令”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