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的解释|舟的意思|“舟”字的基本解释
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的周围,如黄河、长江、恒河、尼罗河等等。所以,古人很早就学会了造舟、造船。据说,古人受到落叶不沉于水的启发,想到了造船。也有人说古人见到木头浮于水面而想到造船。最早的正规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筏子,将木头或竹子扎成扁平状,就可以载物载人了。现在还用“登岸舍筏”来形容“过河拆桥”的作风。筏子在水上漂浮的能力启发人们向造船业进军,终于有人把一根大木头挖出空膛来,这就是最早的舟。生产力有了发展以后,水上运输活动日益频繁,一根木头挖成的独木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于是便出现了用几块木板组装的木板船。
“舟”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反映了商代船只的结构和特点。“舟”的首尾部各有一两根横木,使船体连接得更为牢固。
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的一个飞跃,其中的关键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加工材料了,从此陆续有了“弘舸巨舰”、“楼船画舫”等,这就带来了海上交通、江河水运以及水上战争的奇观。像“舸”、“舰”、“船”、“舫”,还有字典上凡是带有“舟”字旁的字都与“舟”相关,这些字大部分是指形式不同的船。其中的字多数是典型的形声字,“舟”是形旁,另一半是声旁。
中国古船种类繁多,船体型制大致可分为两类:方头平底的和尖头尖底的。著名的“沙船”是前一种类型的代表,特点是适航性强,被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用。著名的鸟船是后一种类型的代表,特点是速度快。明代戚继光打击倭寇时主要靠的是船体高大的福船,这种船能够撞击敌船,戚继光说:“福船乘风而下,如车碾螳螂。”以上三种再加上“广船”是中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到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他的大型宝船属于沙船型,长约一百五十米,宽约六十米。他的船队中除了这种船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辅助船只,数量在百艘以上。明代是中国古代造船史上的高峰。
早在春秋时大规模的船战就已经登上了战争的舞台。当时,长江中游的楚国、太湖流域的吴国、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和济水流域的齐国都有相当可观的“舟师”。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因《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广为人知。一部水上开发史同时也是“舟”的发展史。中国历史上的南粮北调主要靠水运,叫漕运,如《戏说乾隆》中的漕帮就是专门负责漕运的帮会。
明末和清朝,封建朝廷多次实行海禁政策,使中国原本领先的造船水平急速下降。尤其是乾隆皇帝在1792年宣布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彻底萎缩下来。
关于“舟”的成语典故、格言和由“舟”字组成的词语非常多,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人们常说的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一句很有哲理的格言。另外,在中国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成语故事,叫“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江中,他赶紧在船上将落剑的地方刻上记号,船停了,他下水在船的记号处寻找自己的剑,其实船已经走了,他哪里能找到剑呢?现实生活中刻舟求剑的人可能很少,但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大有人在,但愿我们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人。
上一篇:脸的解释|脸的意思|“脸”字的基本解释
下一篇:荼的解释|荼的意思|“荼”字的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