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身吞炭是什么意思
【典源】《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扦,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 (lai),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史记·刺客列传》亦载,知伯作“智伯”。
【今译】 晋国豫让是智伯的门客,很受智伯信用。赵襄子灭掉智伯后,用他的头作为饮器。豫让逃脱,发誓为智伯报仇。先是变姓名,为刑徒,入宫中修厕所,想刺杀襄子,但被襄子捉住,又放掉。豫让又用漆涂身,使身上长满癞疮,去掉须眉,彻底改变自己的容貌,装成乞丐,但还是被其妻听出了他的声音。于是豫让又吞炭把声音弄沙哑。他伏在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行刺,襄子过桥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这次襄子不再放他,派兵士将他围住。豫让请求襄子允许用剑刺击他的衣服,然后自杀。襄子答应了,于是豫让拔剑向前跳了三步,大呼:“我可以报答智伯了!”用剑刺击襄子之衣,然后伏剑而死。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义士舍身复仇,报答知遇之恩。
【典形】 击衣、漆身、漆身吞炭、炭欲吞、吞炭、豫让报恩、豫让国士、豫让桥、斩空衣、赵厕、漆涂身、豫让声消、形容变尽。
【示例】
〔击衣〕 清·黄景仁《烈士行》:“击衣呼豫让,向风刎田光。”
〔漆身〕 清·刘震《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漆身吞炭〕清·纳兰性德《咏史》之二:“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
〔炭欲吞〕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六:“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
〔吞炭〕 宋·黄庭坚《见子瞻粲字赋诗》:“忠言愿回天,不忍学吞炭。”
〔豫让报恩〕 清·徐乾学《北征》之六:“程婴存祀义,豫让报恩心。”
〔豫让国士〕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
〔豫让桥〕 明·李攀龙《义士李国卿归骨长山》:“风色田横馆,寒云豫让桥。”
〔斩空衣〕 唐· 李白 《东海有勇妇》:“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赵厕〕 南朝梁·江淹《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
上一篇:漆室女忧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濠梁观鱼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