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妈妈基娜忧郁地看着洞外。雨,还在不停地下着。要不是紫光儿发现了这个被弃的小洞穴,恐怕直到现在,他们还在冒着雨赶路。小女儿亚亚在路上淋了雨,有些发烧,已偎着基娜睡熟了;儿子紫光儿似乎也累了,一言不发地靠在洞壁上。一阵风从洞口吹来,基娜打了个寒颤,好冷啊! 她不禁又回想起他们的家来。
那是个虽狭窄却十分温暖的小树洞,四周都弥漫着温和的松脂香气。一个可爱的家,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原本可以在那里永远平静地生活下去。可是,不知什么时候起,人类对这片静静的松林的侵扰愈来愈频繁了,事故接连地发生,甚至就在她眼前出现。于是,她变得十分谨慎了,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让孩子们踏出家门半步。基娜当然不可能知道一条上好的松鼠皮在市场上是可以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的,所以才会有人如此疯狂地搜寻他们的踪迹,她所感到的只有恐惧,这恐惧无时不在侵噬着她的心。于是,她便只好带着孩子,离开了家园。可谁知道今后会怎样呢? 难道他们只好住在这个又阴又冷的洞穴里了吗?想到这儿,基娜本已十分黯淡的目光似乎更加忧郁了。
突然,她耳边响起一个声音,那样遥远,又那样清晰:“基娜,我们多幸福啊,这个乐园般的森林里,永远没有惊扰,永远没有忧伤……”
是他,是他的声音,现在自己不得不违背他的话了,自从丈夫死后,这个从前的“乐园”便已不复存在。她眼前的一切开始模糊了。
“妈妈,”基娜转过身,发现紫光儿正睁大眼睛望着她,“妈妈,我爸爸是怎么死的?”基娜的心猛地一沉:“问这个干嘛。”“我今天不知怎么的,突然好想爸爸……”“好了,”基娜打断了他,“别瞎猜了,快睡吧。”为什么要打断,她自己也不知道,或许知道,但不愿去想。
突然,一团什么东西出现在她眼前。他不停地抽搐着,基娜可以看见他密布着痛苦的眼睛。她认出来了,是自己的丈夫,一条腿被捕兽夹死死地咬着。她想奔过去,却被绊倒了。她睁开了眼睛。
早晨的一缕阳光照进来,照在亚亚烧得绯红的脸上。她干瘪的嘴唇在剧烈地颤动着:“妈妈,我饿,有……”基娜握着女儿滚烫的手,她并不想让孩子受苦,可她难道放心丢下亚亚出去找吃的吗? “妈妈,你让我去找吧。”“你?”基娜打量了紫光儿一眼,“不行,你太小了,万一……”她不愿这样说,其实她对儿子的偏爱是更甚一些的。“可妹妹呢?妹妹怎么办?”是的,她也不能不顾亚亚。于是,鬼使神差的,她竟点了点头。紫光儿便连再见也未说,匆匆地奔了出去。突然,那双眼睛,那双充满了痛苦的眼睛在脑中一闪而过,基娜触电似的惊起:“紫光儿! 回来!”可洞外,哪里还有紫光儿的影子。
炙热的下午已不知不觉地来临了,亚亚已昏厥过三、四次了。基娜只好把树叶咬开,流出汁水贴在她额头上,可亚亚浑身却是像火一样的炙人。基娜不停地走出洞口,可不管她怎样的期盼,紫光儿却还是毫无踪影。一次,她甚至听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随风传来一声“妈——妈——”,是紫光儿吗?可她听不真切,因为,真的太远了。
(车幸原)
【评点】
本文是童话。
同学们练习写童话故事,一般兴趣高,困难大。比如《骄傲的公鸡》,现实生活中骄傲自满的害处,要通过幻想和夸张,用假想的形象来反映,这对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同学们困难最大的可能是构思。具体说来是: 一、幻想与现实不易统一。整个童话故事虽然是想像的产物,但是,童话中的形象的思想、言行,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依据。童话中的动物、昆虫等,会思想、有言行,这是幻想,但它们的特性、相互关系、生存环境,也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依据。有的同学往往不能以社会和自然界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像,有时,由于生活知识贫乏想得过于虚玄而荒唐。二、所写的对象与“人”不易统一。运用拟人手法时,应该既有所写的动植物的特性,又有人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但有的同学往往写成“人”,而不是“拟”的“人”,也就是说没有动植物的“个性”,生硬地把人的特性加到动植物身上,让他讲些大道理,点明“中心”;或者写出了一些动植物的特点但没有赋予人的性格特点,不能表达有教育意义的中心思想。总之,所写的“物”与“人”是游离的,不能统一成“形象”。三、故事情节前后矛盾,往往是由立足点不统一造成的,立足点时而站在动植物一边,时而回到人的一边。
《失去的乐园》较好地处理了上述三个关系。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小作者以此为基点,展开幻想,达到了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松鼠基娜一家既有动物的特性,又充满人情味。本文对松鼠基娜一家的悲惨命运作了细致、生动的描述,松鼠母子间的真情,它们的惶恐,能激起读者对弱小者的同情。
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由于人们一时的贪欲,使动物失去了乐园,警示人们醒悟过来,保护自然,救助自然。
上一篇:《“蜜蜂”两题》初中优秀作文鉴赏|评点
下一篇:《狐狸的“绝招”》初中优秀作文鉴赏|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