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为家
和大家,退而和小家;和小家,进而和大家。
——题记
在可追溯的文明中,中国人,中国社会便有诸多的礼尚往来,谦辞敬辞。究其根本,当是中国人都时刻遵循“以和为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从古代社会起, “和”就在儒家的提倡下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社会与礼乐。《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如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孔门对于“中和”的重视和推崇。
在儒家提出的中庸之道的思想中可知,中庸谓“中”,谓“和”,“喜怒哀乐之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即“中”,孔子曰:“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便是“中”的最高境界,无一丝私心蒙蔽,顺应天理。而如果私心表露出来但顺应天理,即谓“和”,“中”是天下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和”是人人推崇遵循的道理,达到“中和”,人间政通人和,百物具兴。
现代社会,国家也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提倡社会公平公正,促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之间共同合作,共同生活,共同进步。对于正处在这么一个竞争的时代的我们来说,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求更高,唯有人民和平共处,互相促进,才能追求生活的进步,国家的昌盛。
在“和”大“家”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和气也在血液传承中根深蒂固地保留了下来。在社会上,人人追求和气,做生意的讲究“和气生财”有纠纷推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是和气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对于“和气”二字,早已融于血液,流于传承。
家庭也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典范夫妻就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基本也都遵循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家庭是蕴育人文情怀以及血脉相承的重要环节。和气一词深入家庭,深入社会,中国人皆和气,也应确然。
和气是现代中国的最普遍也最隐蔽的风气,中华大地孕育它,滋养它,使它生长,成为了中国这个大“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一篇:闫若茹《“和”人类进步的目标》议论高中作文
下一篇:王伟敏《“和”字在左 “异”字在右》议论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