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与中国人的关系
刘亚坤
中国人讲究一个“和”字,小到待人接物“以和为贵”,大到两国交战重“人和”,还有对自然万物“和谐”的思想,都能体现出“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汉字“和”,有两种写法,分别是“龢”与“和”。秦的小篆以后就基本不再用前者了,而甲骨文中也没有后者的写法。但两者之间在含义上却有些许关联。
说文解字中讲:“龢,调也。”它起于先秦时期,当时“诗、乐、舞”三者合一,以“乐”称之为“和乐”,我想,大概要写作“龢乐”。如《国风·周语下》中道:“乐从和。”所以,和起初就是指诗乐舞之间的协调统一。
秦以后,它便成了:“和,相譍也。”而这种释义也被文学家和百姓所接受并推广。从龢到和,带着相互协调、相互照应、和睦相处的含义,它产生了“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诸如此类的观念,并根植在华夏民族的血脉深处。
“和”的意思之一是宽和。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家喻户晓。《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早失父母,靠老妪施舍度日,屡遭歧视。一次,有一屠夫对韩信说:你虽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佩剑来刺我吗?若不敢,则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人们大多认为韩信能够忍受耻辱要么是因为他胸怀大志,心胸宽阔,要么是因为他“好汉不吃眼前亏”。我却认为,韩信是凭借着心中“和”的本质才忍受下来。在面对市井流氓的挑衅时,他按下了自己拔剑的冲动,最终守住了自己心中的“和”,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贵的品质。而且,多年以后他右迁大将军,手下将当年的流氓抓来,韩信却任他为官,不仅既往不咎,还感谢此人当年的行为磨炼了自己坚韧的品格,这同样是他心中饱含宽厚与智慧的“和”的体现。
“和”还有和睦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中讲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作战时机与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地形,而有力的地势地形不如人心之所向。其中“人和”的意思是“与人民和睦相处,从而获得人心。”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斯大林在苏德战场上领导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在最后的防线与德军拉锯,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中国共产党在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和大量日伪军时,同样实现了悬崖勒马般的逆转,使中华民族得以重新站立。而两者胜利的共同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共产主义的内容中找到,即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知道,共产主义虽然是由德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但却与中国人千年以前就已提出的“人和”异曲同工。我们有理由相信,“和”,便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与复兴的钥匙之一。
“和”又指和谐统一,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的,但是对立之中又能做到协调统一。中国人自古便坚持万物的“和”,无论从自然角度出发,还是从自身角度来看。 刘商的《金井歌》说“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而王安石的这句“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更令我欣赏,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是我们内心之“和”无比澄净的体现。而我希望人们能多去与自然接触,在鸟啼虫鸣、树影摇曳的自然世界里,静静地感受自己血液中流淌的那份,属于中国人的和。
上一篇:周琮沛《行动中的计划才最有意义》议论高中作文
下一篇:姜星丹《谈“朋”说“友”》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