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
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习处理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这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品质或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时期。
青春期更是未成年发展的多事之秋,“自我同一性”是在前4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青春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这时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并带有成人的因素或色彩。思维复杂,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时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过去只看到自己,现在也看别人,追溯自己的过去,也在考虑未来,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评价自己或拿别人对比自己,希望社会认同、接纳自己,以别人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己的发展。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特征的。
如果孩子在前几个阶段顺利地建立起“信赖”、“自主”、“创新”、“勤奋”的品质,这就可以通过整合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质,可以无约束地进入“青春期”。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在这一时期初步或基本定型。在这个时期,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一个人的理想(包括长大了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干什么事业等)一般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如果“个性”发育、发展得好,形成“忠诚”(于自己)即“自我同一性”的品质,他就有健康的“人格”。
所谓“忠诚”的品质,是指忠诚于自我的信念、价值观和“自我同一性”,而不是忠诚于包括父母的外部环境。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扩散,就无法认知、调节、控制自己,会陷入不适应状态,觉得难于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自己,经常处在犹豫状态中,甚至会成为极度孤僻的人。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会使自己难以正确认知自己,进而使自己的“角色混乱”,以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自己是谁,要干或在干什么。
在这个时期,父母绝对不能打骂孩子,即从肉体到精神都不能伤害孩子。因为这样的伤害是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否定,破坏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孩子就要自我维护,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时期的孩子”逆反”。父母说的对或错,他都不听,因为此时孩子关注的不是对、错,而是父母是否要破坏自己的“同一性”,他要维护、忠诚于自己的这个“同一性”。面对着否定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心门”关闭了,倘若打骂,孩子可能会离家出走。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发展“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或扩散。
上一篇:黄豆《中国的现状》议论高中作文
下一篇:曾嘉洵《云端之路》原创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