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①,岂非人事②哉!原③庄宗④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
世⑦言晋王⑧之⑨将终也,以三矢⑩赐庄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4),而(15)皆背晋(16)以(17)归(17)梁(18)。此三者,吾遗恨(19)也。与尔(20三)矢,尔其(21)无(22)忘乃(23)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24),则遣从事(25)以一少牢(26)告庙(27),请(28)其矢,盛以锦囊(29),负而前驱(30),及凯旋(31)而纳(32)之。
方(33)其系燕父子以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庙(36),还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3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乱者四应(41),仓皇(42)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43),君臣相顾(4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45)断发(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岂(51)得之难而失之易欤(52)?抑(53)本(54)其(55)成败之迹,而皆自(56)于人(57)欤?《书》(58)曰:“满招损,谦得益。(59)”忧劳(60)可以兴(61)国,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国灭(67),为(68)天下笑(69)。(70)夫祸患常积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岂独伶人也哉?
[注 释]
①天命:天神的旨意。古人常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王朝的兴亡盛衰说成是天决定的。②人事: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③原:动词,推究,追根。④庄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灭掉后梁,统一北中国,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史书说他“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傅粉墨,与伶人杂戏于庭”,同光四年邺都兵乱,李存勗命成德节度使李嗣源去讨伐,嗣源至邺后称帝,反攻洛阳,存勗为宫内伶人所杀。⑤之:代词,指天下。⑥可以知之:“可以之知之”的省略,省略的“之”字指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后一“之”字代兴衰的“道理”。以,根据,凭。⑦世:世人。⑦晋王:李克用,沙陀族(他的父亲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晋王。⑨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晋王将终”的独立性,使它充当时间状语。⑩矢:箭。(11)梁:指朱全忠。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为梁王。唐僖宗时,朱全忠拟谋杀李克用, 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双方结怨极深,攻战不息。(12)燕王:指刘仁恭。刘本是幽州部将,借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全忠,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13)立:拥立,扶植。(1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唐昭宗天祐元年,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契丹,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15)而:可是。(16)晋:李克用自称。(17)以:连词,而。(18)归:归附。(19)遗恨:遗憾。恨,憾。(20)尔:你。(21)其:语气副词,表希望或命令语气。(22)无:通“毋”,不要。(23)乃:你,你的。(24)用兵:打仗。(25)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的属官。(26)少牢:用猪、羊各一头祭祀先人。用牛、猪、羊各一头叫“太牢”。(27)告庙:“告于宙”的省略。于,到。(28)请,恭敬地请出。(29)锦囊:丝织的袋子。(30)负而前驱:“负之而前驱”的省略。前驱,走在队伍前面。(31)凯旋:唱着凯歌胜利回师。凯,打胜仗所奏的乐曲。旋,还,回来。(32)纳:藏。(33)方:当。(34)系燕父子以组:即“以组系燕父子”系,缚。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912年,李存勗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逃到沧州,亦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35)函梁君臣之首: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杀了末帝,随后自杀。函,名词用如动词,装进匣子。(36)太庙:皇帝的祖庙。(37)还矢先王:“还矢于先王”的省略。先王,死去的帝王,这里指晋王李克用。(38)告以成功:即“告之以成功”,“告”后省宾语“之(代先王)”。(39) 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926年,屯驻在贝州(现在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市)。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40一)夫:这里指发动兵变的军士皇甫晖。936年,屯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皇甫晖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安阳)。(41)乱者四应:指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驻军相继作乱。(42)仓皇:匆忙慌张的样子。(43)士卒离散:唐庄宗从洛阳往东走,到了万胜镇(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听说李嗣源 (李克用养子,当时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唐庄宗忙下令把军队开回去。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44)相顾:相看,指庄宗君臣毫无办法,面面相觑。(45)誓天:指天发誓。(46)断发:截断头发。古人以发代首,断发是“断首”的象征性动作。庄宗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设酒与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诸将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誓死报效庄宗。(47)沾:沾湿。(48)襟:衣襟,指衣服。(49)何其:怎么那样。(50)衰:衰败,狼狈。(51)岂:表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许,莫非。(52)欤(yú):表疑问的语气词,(53)抑{yì}:选择连词,或者,还是。(54)本:动词,探究,推原。(55)其:指庄宗。(56)自:从,由。(57)人:指人事。(58)《书》:指《尚书》,五经之一。(59)满招损,谦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现在常写作“满招损,谦受益。” (60)忧劳:忧思劳苦。(61)兴:使动用法,使……兴起。(62)逸豫:安乐。指庄宗宠幸伶人,喜爱音乐,贪图享乐。(63)亡身:使自身毁灭。亡,使动用法,使……灭亡。(64)举:所有的。(65)莫:没有谁。(66)身死:指庄宗嬖幸的伶人郭从谦趁庄宗已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起兵作乱。庄宗率兵抵御,中流矢而死。(67)国灭:庄宗死后,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明宗)即位,群臣中有人主张自建国号。此事虽未实行,但是庄宗死后,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也可说是“国灭”。(68)为:被。(69)笑:耻笑,取笑。(70)夫(fú):发语词,用于句首。(71)于:由于。(72)忽微:极其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73)智勇;有智慧勇敢的人。(74)于:被。(75)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多指声色犬马之类。溺,沉迷,溺爱。
[译 文]
唉!(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说是由于天命,难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后唐)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据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人说晋王临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和我订立过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而归附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啊。(我)给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志!”庄宗接受了(三枝箭)并把它们收藏在祖庙里,在那以后每逢打仗,就派手下的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里祭祀和祷告,把那三支箭恭敬地请出来,用丝织的箭袋装起来,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打胜仗归来就再把它藏(在祖庙里)。
当他把燕王父子用绳子捆绑起来,把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装在木匣子里,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然后把成功的消息禀报给祖先,那昂扬的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啊!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哪知)有个人夜里一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庄宗)匆忙地往东出奔(汴州),还没等见到叛兵,士卒就都叛逃失散,庄宗和臣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要回到什么地方去,以至于跟随的将领们截断头发,对天发誓,(君臣相对号泣,)眼泪打湿了衣襟,怎么那样凄惨狼狈啊!莫非得到天下很困难而失去天下很容易吗?还是(在)探究他成功失败的过程,从而(认识到这成败)都出于人为的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当权的人为国事)忧思劳苦可以使国家兴旺,一味贪图安乐,就会导致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奋发图强的时候,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能够和他争雄;等到他意志衰退的时候,几十个伶人(作乱,就能)围困他,结果中箭身亡,政权覆灭,被天下人耻笑。(由此看来)祸患常常由极其微小的坏事日积月累所酿成,而(那些)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迷惑,难道只有宠幸伶人(才会导致败亡)吗!
[鉴 赏]
欧阳修文章的特点是“简而有法”。本文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有机配合,行文又注意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文章开篇以一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直截了当地提出统领全文的论点,接着便用庄宗先盛后衰的史实为论据来进行论证。在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时,从赐矢、受矢、藏矢,写到请矢、盛矢、负矢、纳矢,故事述说相当完备,笔势颇为平缓。随即作者以“……可谓壮哉”和“……何其衰也”两个长句先扬后抑,大起大落,把文章推向高潮,如陨石坠海,激起了万丈巨澜。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强烈的反差使人深刻地认识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接着作者再以“方其盛”与“及其衰”的不同结局承前引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从个别的典型事例中得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从历史上的“盛衰由人”的史料引出对后来人的告诫。全文结构灵动,抑扬褒贬,起承转合,节奏分明,故而言简意赅,一泻千里,令人叹服。
上一篇:《伤仲永》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促织》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