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楚①人有涉②江③者,其剑自④舟中坠于⑤水,遽⑥契⑦其⑧舟,曰:“是⑨吾剑之⑩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1)。舟已行矣,而(12)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3)?
[注 释]
①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②涉:蹚水过河,也泛指渡水。③江:古代专指长江。④自:从。⑤于:到。⑥遽(jù):立即。⑦契(qiè):通“锲”,刻。⑧其:那。⑨是:代词,这。⑩之:的。(11)之:它,指楚人的剑。(12)而:可是。(13)不亦惑乎:“不亦……乎”,古代常用的表示反问的句式,相当于“岂不是……吗”,不能译为“不也……吗”。惑,糊涂。
[译 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佩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赶紧在那船帮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一段路程),可是剑却不能(跟着)走,这样找剑,岂不是胡涂吗?
[鉴 赏] 这个小故事记述了楚人渡江坠剑、求剑的经过,文字很简洁,道理却很深刻。它本来是在《察今》中作为一个例子来批判不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的。在议论文中运用例证,一要文字精练,二要切中要害。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上一篇:《出师表》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下一篇:《劝学》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