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修辞的需要,为了增强句子的表现力,把句子成分间的正常次序加以颠倒,这种倒装句古今汉语都有,只不过古代汉语比起现代汉语来要用得多一些,情况也复杂—些。如《愚公移山》中智叟对愚公的批评:“甚矣,汝之不惠”,按句子成分排列的正常顺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然而这样写却体现不出智叟的自以为是以及在他心目中愚公的荒唐可笑,因此,作者有意将“甚矣”提到了句首。
倒装句主要有两种:
(一)主谓倒装
为了突出和强调谓语,或加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故意把谓语放到主语之前,这叫主谓倒装。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如不倒装则为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如不倒装则为“如佩环鸣”(像玉佩、玉环相碰的声音) 。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卷石底” 如不倒装则为“石底卷”(石底翻卷过来)。
我之谓也。《秋水》 如不倒装则为“谓我”(说的是我)。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不倒装则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
(二)动宾倒装
动宾倒装与一般动词宾语前置有所不同:①前者只适用于肯定的陈述句,而后者不能。②前者只是在宾语需要强调时才倒置;后者却带有普遍性,并无强调的意味。③前者的宾语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或词组;后者的宾语必须是代词。④前者一般在谓语动词和宾语间加“之”、“是”、“之为”等作为倒装的标志;如“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宾语“弈秋”被倒置,“之为”是倒装的标志。后者则无需加标志。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山市》 “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如不倒装则为“若楼者,若堂者,若坊者”。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爱莲说》 如不倒装则为“爱菊……爱莲……爱牡丹……”。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菊之爱”如不倒装则为“爱菊”。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莲之爱”如不倒装则为“爱莲”。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牡丹之爱”如不倒装则为“爱牡丹”。
郑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 如不倒装则为“有何厌”。
而髻鬟之始掠也。《满井游记》 “髻鬟之始掠” 如不倒装则为“始掠髻鬟”。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何后之有” 如不倒装则为“有何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如不倒装则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死(且)不避”如不倒装则为“不避死”。“卮酒安足辞”如不倒装则为“安足辞卮酒”。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钩党之捕” 如不倒装则为“捕钩党”。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慈父见背”如不倒装则为“慈父背我”。
(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促织》 如不倒装则为“亦不能行捉虫矣”。
肉袒负荆。《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不倒装则为“袒肉负荆”。
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如不倒装则为“惟听弈秋”。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如不倒装则为“惟依兄嫂”。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如不倒装则为“有何功哉”。
唯马首是瞻。 (成语) 如不倒装则为“唯瞻马首”。
唯利是图。(成语) 如不倒装则为“唯图利”。
唯命是从。 (成语) 如不倒装则为“唯从命”。
(三)介宾倒装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如不倒装则为“以全石为底”(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仁以为己任。《论语》 如不倒装则为“以仁为己任”。
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不倒装则为“以饥馑因之”。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东向”如不倒装则为“向东”。余类推。
上一篇:《省略句》古汉语基础
下一篇:《借代》古汉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