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翻译要求做到正确和通顺。既要在准确理解全文的每个字每句话的基础上,把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语气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偏差,又要符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规律,读起来顺口。
翻译的方法,一般应以直译为主,即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又不可能所有的文句都能做到翻译时字字句句相互对应。因此,在必要时需要对某些词句作适当的调整,甚至作必要的加工和润色,使语句通顺,文意畅达。这就叫做意译。一般说来,以直译为基础,局部进行意译是常用的译法。具体说来,可分四个要点:
(一)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在译文中保留不动。如“徽宗”、“紫”、“锡工”、“陶器”、“金工”、“不能”、“不敢”、“薄”、“外”、“瓶口”等。
(二)增补。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翻译时许多词需要扩展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如“器”应补成“器皿”,“宁”应补成“宁可”,“精”应补成“精巧,“易”应补成“容易”、“亲”应补成“亲自”等。
另外,文言文中常有成分的省略,翻译时应作必要的补充。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两句均省略了主语,应理解为“蛇触草木,草木尽死。”翻译时要补出。
有的地方,如果直译,句与句之间失去关联,这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使语句通顺,文意畅达。
文言字句简练,有时还要补充必要的说明成分,才能把意思交代清楚。
(三)替换。由于语言的发展,文言中不少词已被现代汉语中文同形异义的词所替代。要准确地译出原意,就要进行词语的替换。如“箧”要译成“小箱子”,“旦日”译为“早晨”,“悉”译为“都”,“爪甲”译为“指甲”等。
(四)调整。文言文的词序,有一些跟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做必要的调整。如: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译文:他们相挨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画卷底下的衣褶里。
以上是翻译古文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果能多多练习,定能使译文既正确又通顺。
上一篇:《古代散文文体》古汉语基础
下一篇:《科举制》古汉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