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解析
[解题]博学(erudition),即广泛地学习,也可指学识渊博。博学者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能成就大业。博学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钻研。
[析题]什么是博学?博学有些什么样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博学的人,一定知识渊博,目光长远,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来说博学是进行专门研究的基础,没有博学的专门研究无法放开目光,从其他地方汲取营养,往往走向狭隘、孤立。
博学有什么作用呢?博学是成就大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将博学与专攻结合,才能在学业上获得最大建树。如何才能博学?如果只专不博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可从他人的经历和自己的经验出发,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温馨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博学是指广泛的学习,是学习中的一种。在写作时,不可随意扩大或缩小博学的内涵,将博学与学习等同,或认为博学比专攻更重要,等等。
思路导引
博学是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博学是好学善思,不耻下问。博学是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博学是融会贯通,不拘一格。谈谈你心目中的博学是什么样的?有些怎样的表现?
我们为什么要博学呢?因为博学使人知识渊博、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有利于人们全面思考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博学更能培养人的气质。博学的人必是沉稳而智慧的人,能坦然面对人生风雨。
你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也可以从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说明博学的作用。
怎样才能博学?哪些因素参与其中?显然,没有刻苦努力的付出,就不会有博学;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不能博学;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就不能博学;没有兼容并包的心胸,就不能博学……参与博学的因素很多,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比如信息的爆炸、社会风气对读书的倡导……总的来说,影响人们做到博学的因素很多。
论点集锦
1.博学是个人发展在知识结构方面的基本要求。
2.博学是进行专门研究的基础。
3.只有博学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只有博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学识。
5.只有广泛涉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独树一帜。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学愈博则思愈远。
8.博大而精深,是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9.我们应该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与四通八达的思维。
10.要博学,也要专攻。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 (先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先秦)荀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礼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礼记》
※博览多闻,学问习熟。
—— (汉)王充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先后。犹目盲、耳聋、鼻病者。
—— (汉)王充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三国)诸葛亮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南北朝)刘勰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 (南北朝)颜之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
※读书万卷始通神。
—— (宋)苏轼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 (宋)杨时
※学愈博则思愈远。
—— (清)王夫之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
—— 胡适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 鲁迅
※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开阔的思路。
—— 〔美国〕谢尔登·格拉肖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 〔苏联〕车尔尼雪夫斯基
[事实论据]
孔子谈博学
孔子一向认为:学问和才能要靠努力求得。他多次教诲他的弟子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成为有仁德的君子,必须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发问,多多思考。孔子自己就是非常好学的,无论是外出郊游还是周游列国,无论是祭祀祖宗还是与弟子交谈,经常是 “不耻下问”。他不把自己看成是超人,而常常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通人,他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通过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通过自己努力而得到的。
论题链接 ①谦虚②学习
苏辙读 “大” 书
宋代文学家苏辙19岁时,交游的人,不过是邻居和同乡;所看见的,不过是几百里之间的事物,没有高山大野可以登临游览,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他的志气。他怕就此埋没了,就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借以认识天地的广大。经过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看见黄河的奔流,想起了古时的豪杰。到了京城,看到皇宫的壮丽,才认识到天下最壮丽的尽在于此;看到城池的坚固,才知道什么叫金城汤池;见到翰林欧阳公,听他议论的雄辩,看他容貌的秀伟,和他的门人、宾客交往后,才认识到天下的文章都汇聚于此……游历使他打开了眼界,心胸更宽广了。
论题链接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眼界
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是清代着名的文学家,他所写的《红楼梦》问世已经200多年了。《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在《红楼梦》这部书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医学、心理学、音乐、诗词、地理、建筑、服饰、园林艺术、风俗、烹调等。因而,被人们誉为百科全书。曹雪芹不仅是着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同时代的人称赞他 “诗胆如铁” 、 “诗笔有奇气”。他又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尤其擅长画石。可见曹雪芹有非凡的才气和渊博的知识。
论题链接 ①修养②博学多才
学贯中西的康熙
对西学兴趣极浓的康熙,曾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又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他亲自审校译成汉字和满文的西方数学着作,一有机会便向大臣们讲解西方数学。同时,他还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和化学。康熙还非常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工夫研究过,而他钻研最深的要算朱熹哲学。他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组织人员编辑出版卷帙浩繁的《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这些已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的工具书。
论题链接 ①文与武②学习
广博与精神
清代前期着名学者戴震,他研究《水经注》数十年,解决了经文与注释相互混淆的问题。在校勘中,补缺漏2128字,删除后人妄增的1448字。纠正传抄者臆改的3714字。《水经注》成为后世研究地理学的人们最重要的必读书之一。这一工作集中体现了他求广博求精深的治学态度。
论题链接 治学
*鲁迅博览群书
鲁迅一生酷爱买书、读书。据《鲁迅日记》中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的20多年时间里。他陆续选购了14000多册图书,其中95%以上是他直接花钱买的。鲁迅主张博览各种书。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单1912年至1913年两年间,鲁迅读过的书就有诗话、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料、汇刊、墓志、碑帖等。此后几年间阅读的还有佛教书、拓片、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像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正因为这样,他才有十分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除文学外,对医学、古文字学、金石、历史、自然科学、佛教等,他都做过深入的研究。
论题链接 ①才能的积累②知识与才能
教授之教授 —— 陈寅恪
着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继承家学,功底深厚,他8岁即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十三经》《二十四史》,13岁即赴日留学,17岁回国,21岁又赴欧美,先后在柏林、巴黎、伦敦等地的一些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他有着很高的语言天赋,精通英、德、法、日等文字,还基本掌握了希腊文、波斯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藏文、蒙文、满文、突厥文、西夏文等19种文字。我国学者,无论是留学归来的洋博士,还是国学基础深厚的 “土” 学者,无不佩服他学识渊博。人们尊其为 “教授之教授”。
论题链接 ①知识②博学
“宏、约、深、美”
刘海粟将蔡元培先生送给他的四个字 “宏、约、深、美” 作为座右铭。他认为,“宏” 就是知识面要宽; “约” 就是在博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 “深” 就是要有钻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锲而不舍,百折不回; “美” 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这四个字点出了刘海粟的治学奥秘。
论题链接 ①方法②追求
伟人与博学
马克思的学问非常广博,他常年到大英博物馆里去阅读各种书籍期刊,不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创造,还在历史、文艺、自然科学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达·芬奇,恩格斯称他 “不仅是大画家,而且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门类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除此之外,他在建筑、水利、天文、机械等方面均有不小的建树。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数学方面,创立了 “隙积术” 和 “会圆术” ;在物理学方面,发现了地磁偏角,阐述了共振规律、透镜成像原理;在地质学上,提出了水冲积和侵蚀理论。他还在天文、医学、水利、机械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荣获 “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奖的钱学森,除了在物理学上有精深的造诣和突出的贡献外,对音乐、绘画、书法也颇有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
论题链接 ①伟人②兴趣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及自己有这样的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并且还曾向一所中学的学生提出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请以 “不断了解,不断学习”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体验、感受,看法、信念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 “不断了解,不断学习” 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写成议论文,注意使用正反对比的写法。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 0 0字。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有感于 “随便翻翻”
鲁迅先生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及自己有这样的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并且还曾向一所中学的学生提出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对此,我颇有同感。
鲁迅一生酷爱买书、读书。据《鲁迅日记》中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的20多年时间里。他陆续选购了14000多册图书,其中95%以上是他直接花钱买的。鲁迅主张博览各种书。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单1912年至1913年两年间,鲁迅读过的书就有诗话、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料、汇刊、墓志、碑帖等。此后几年间阅读的还有佛教书、拓片、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像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正因为这样,他才有十分广泛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除文学外,对医学、古文字学、金石、历史、自然科学、佛教等,他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知识渊博、笔锋犀利的作家,我想这与他 “随便翻翻” 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因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常常是联系着出现在某一现象中。要认识、研究、解释某一复杂现象,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是不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吸收一切积极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大脑。而我认为 “随便翻翻” 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较好途径,很值得提倡。
然而,在一些地方的一些学校中,想 “随便翻翻” 实在是 “随便” 不得的事。老师反对,说 “影响学习” ;家长反对,说 “前途要紧”。于是,实行 “封锁” 政策和 “没收” 措施,不准到图书馆借书;小说、杂志等凡与学习 “无关” 的 “消遣书” 一律没收。而学生们又偏不理解老师、家长们的良苦用心,纷纷展开 “地下斗争”,于是引出许多风波……他们以为,似乎世界上的知识就都集中在那几本教科书中,此外都是 “无用” 学问;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培养出成绩好的学生。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殊不知学生的知识欲壑绝非几本教科书所能填满;何况单学教科书未必就能学透教科书,尚须课外书籍来做 “催化剂” 方能把课本内容学深、学透、学活。举个例子:前不久我校举行 “百科知识智力竞赛”,我班派出前五名最强阵容组成代表队,信心十足,大有 “奖牌” 非我莫属之意,“尖子班” 的 “尖子” 嘛!却不料大败而回,一个名次也未获得。而获奖者却大都是些 “不务正业”“地下斗争” 的积极分子。感慨之余,不能不令人深思:随便翻翻,确有好处。
当然,书有好,也有坏,但有选择地去 “翻” 并不违背求知的宗旨。
愿教育改革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接触实际,开阔视野,养成 “随便翻翻” 各类书籍的习惯,获取广博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带来新的收获!
经典点评
全文始终围绕 “随便翻翻” 这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渲染 “博学” 的必要性。首先,作者将鲁迅作为正面例证,来说明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作家,对于广泛读书是非常重视的,而鲁迅的成功也正是与这种 “随便翻翻” 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作者通过对 “一些地方的一些学校” 中 “随便翻翻,随便不得” 的现象作了详细的描述,从反面批评了一些老师和家长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作者十分注意说理性,全文运用了事实和道理的分析,作者从博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博学,博学会怎样这个思路入手,得出 “随便翻翻,确有好处” 的结论。最后作者还通过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博学,再次回扣论点,表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
上一篇:《勤奋》作文论点论据论证
下一篇:《友谊》作文论点论据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