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友书·复鲁絜非书》注释与鉴赏
清·姚鼐
桐城姚鼐顿首①,絜非先生足下②: 相知恨少,晚遇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③,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④,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⑤,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⑥,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⑦,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⑧,如火,如金镠铁⑨;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⑩,如君而朝万众⑪,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⑫,如漾⑬,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⑭;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⑮,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⑯。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⑰。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⑱,则品次亿万⑲,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⑳。”夫文之多变,变若是已。糅而偏胜可也㉑,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㉒,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㉓,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㉔,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㉖,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惠寄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中书、疏、赠序为上,记事之文次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㉗,未必当也。《梅崖集》果有逾人处㉘,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㉙,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文,辄妄评说,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㉚。
[注释]① 桐城: 姚鼐既是安徽桐城人,又是清代著名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散文流派由康熙时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櫆和姚鼐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在清代颇有影响。② 絜非: 鲁九皋,原名仕骥,字絜非,江西新城(今资溪)人。乾隆进士,曾任夏县知县,尝从姚鼐问古文法。有《山水集》。③ 程鱼门: 程晋芳,字鱼门,安徽歙县人。乾隆进士,官吏部主事。周书昌: 周永年,字书昌,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四库开馆,姚鼐与程、周皆为编修官。④ 辱书: 承蒙来信。见推: 指推崇姚鼐。⑤ 正: 就教,就正。⑥ 二气: 阴、阳二气。会: 汇聚。⑦ 告语之体: 本指记录言论的体裁,此指不同的表达方式、文体。⑧ 杲(ɡǎo): 光明。形容太阳的明亮。⑨ 镠(liú): 纯美的黄金。⑩ 冯: 通凭。⑪ 君: 用作动词。君临天下。朝万众: 受万众朝见。⑫ 沦: 沦漪。⑬ 漾(yànɡ): 波纹。⑭ 寥廓: 宽广空阔。此指天空。⑮ 漻(liáo): 清深之貌。⑯ 愀(qiǎo): 伤心的样子。⑰ 举: 全都、全部。⑱ 进绌: 进退。指阴阳二气的消长。⑲ 品次: 品类。⑳ “故曰”句: 语出《易·系辞上》。㉑ 偏胜: 偏于一端。㉒ 五音: 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十二律: 指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㉓ 欧阳、曾公: 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巩。㉔ 济: 增益。引申为吸收。㉕ 廉肉: 廉: 指棱角峭厉。肉: 指丰满。廉、肉都是古代音乐术语。语出《礼记·乐记》。㉖ 数数: 常常。 ㉗ 识: 通志,记。㉘ 《梅崖集》: 朱仕琇撰。仕琇字斐瞻,福建建宁人。以古文著称当时。鲁絜非尝至建宁,从其学古文。㉙ 令甥: 指鲁絜非之甥陈用光。用光字硕士,江西新城人。嘉庆进士。曾从姚鼐受业。㉚ 朔日: 农历每月初一。
[作者]姚鼐(1732—1815),字姬传,又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故又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散文家。乾隆进士,官刑部郎中。主讲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达四十年。与方苞、刘大槐同为桐城派代表人物。主张文章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扬儒家义理。其文结构严谨,文笔简洁,典雅凝练,对当时古文影响很大。有《惜抱轩全集》。并纂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鉴赏]本文是姚鼐论文名作。文中提出了文章的阴阳刚柔之说,概括而精要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学风格的特征,论述了阳刚、阴柔文风的不同特色,由此表现出来的迥异的如虹气势和柔美情致,以及读者从中获得的不同感受,收到的不同效果。然而作者并不将两者割裂开来,他以为阳刚、阴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将两者看成是相互搏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不同因素,两者的交汇与融合,加上各人禀赋的差异及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便形成了文章的不同风格。此文结构严密,首尾照应,论述条理清晰,遣字造句颇具匠心,笔力雄健,气势流宕,且文章善于运用贴切、形象的比喻,对抽象的阴柔、阳刚的美学概念,阐述得明确具体。
上一篇:《书信鉴赏·情书·复郑夫人》注释与鉴赏
下一篇: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大理石作伪与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