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诡辩的荀子与《荀子》·《荀子》中的逻辑推理·对比反驳》注释|译文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①。”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②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③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④矣;上端诚,则下愿悫⑤矣;上公正,则下易直⑥矣。治辨则易一⑦,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则下疑玄⑧矣;上幽险⑨,则下渐⑩诈矣;上偏曲,则下比周B11矣。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B12不利幽B13,利宣B14不利周。(《正论》)
【注释】①周:周密,此处指隐蔽真情。②仪:准则、法度。③有:通“友”,亲善。④辨:通“办”,办理。⑤悫(què):诚实、谨慎。⑥直:正直。⑦一:统一。⑧玄:通“眩”,疑惑不解。⑨幽险:阴险。⑩渐:同“尖”,欺诈。[[!B11]]比周:勾结。[[!B12]]明:透明。[[!B13]]幽:幽暗。[[!B14]]宣:公开。
【译文】社会上那些世俗的学者说:“君主的统治措施以周密隐蔽为有利。”这种说法不对。君主,好比是民众的领唱;帝王,好比是臣下的标杆。那臣民们将听着领唱来应和,看着标杆来行动。领唱沉默,那么民众就无从应和;标杆隐蔽,那么臣下就无从行动。臣民不应和、不行动,那么君主和臣民就无法互相亲善了。像这样,那就和没有君主一样,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所以君主是臣民的根基。君主开明坦荡,那么臣民就能治理好了;君主端正诚实,那么臣民就老实谨慎了;君主公正无私,那么臣民就规矩正直了。臣民治理得好就容易统一,老实谨慎就容易役使,规矩正直就容易了解。臣民容易统一,国家就会强盛;臣民容易役使,君主就能建立功业;臣民容易了解,君主就会明白清楚。这是安定得以产生的缘由。
君主的想法隐蔽不露,那么臣民就疑惑迷乱了;君主阴暗险恶,那么臣民就虚伪欺诈了;君主偏私不公正,那么臣民就彼此勾结了。臣民疑惑迷乱就难以统一,虚伪欺诈就难以役使,彼此勾结就难以了解。臣民难以统一,那么国家就不会强盛;臣民难以役使,那么君主就不能建立功业;臣民难以了解,那么君主就不清楚情况。这是祸乱产生的根源。所以君主的统治措施以透明为有利而以晦暗为不利,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
【评说】在本篇中荀子通过对世俗观点的驳斥,申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针对世俗中“主道利周”的说法,先从正面通过连锁论证指出:君主是人民的表率,应该宣明自己的观念,公开处理政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下知上、民情安,君主的地位才会稳固。然后他又通过反面的连锁论证,阐述世俗的观点造成的恶果。在环环相扣地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之后,荀子证明了一个与世俗观念相反的论点:“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这样的反驳,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上一篇:《名家第二人尹文与《尹文子》·《尹文子》中的逻辑故事·宣王好射》注释|译文
下一篇:《浪漫洒脱的庄子与《庄子》·《庄子》中的逻辑故事·小胜与大胜》注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