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万森
诗集。作者孔孚。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全书包括138首诗,附录两篇山水诗论(《九答》、《谈山水诗—一兼寄海外同胞》)和作者写的《后记》。诗作分八辑:“大海”诗15首;“崂山”诗7首;“泰山”诗18首;“灵岩”诗9首;“济南”诗48首;“平度”诗3首;“秦中”诗15首;“黄山”诗23首。作者寄情山水,在诗中运用包括灵视、灵听、灵嗅、灵味、灵触及通感的灵觉,创造具有隐秘意味的灵象和灵美艺术,追求“从有到无”的境界,给人以灵性的启迪。《琵琶泉边》隐着灵觉中的天籁之声,只写青蛙、鱼等都是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可以想象它们是在屏息静听琵琶之声。这是一个隐秘的灵音世界。《过藏龙涧》并无那条龙的踪影,而是借对云、风和游丝青虫的幻视以及对岩松吟啸、雷声隆隆的幻听,来为龙的冤魂一辨。《钓鱼台小立》中的“钓秋风”、“捞冤魂”、“垂思念的绳”绝非肉眼所能见,诗人启动灵视在人和龙、古和今之间打开了通道。《天胜寨遗址一瞥》由“红叶”而见“赤眉”,也是运用灵视来传神达情。《钟》里深情的叩“拍”,耳外的清越之声,是写触觉和听觉,都是灵觉。由古钟而发的旷世之慨,隐含着诗人自身与艺术创作的命途不幸及其生命力的不息。《九顶塔下》借助灵视抒写“一茎九葩”的意象,又运用灵嗅抒写“射一阵阵唐香”,最后“似闻太阳耳语”则是灵听。全诗跃动着民族艺术传统的强大生命力。《天贶殿壁画“启跸回銮图”前小立》对于历来被人们推崇的“启跸回銮图”的人物和画面并未再加赞颂,倒是运用灵觉歌赞壁画的色彩,创造出“蜂追蝶逐”的异趣。《升仙坊上眺十八盘》诗的首尾都用抽象语言,只有中间两行是具象:“抓住铁缆的/是一个孩子。”由这一具象上下联系生发开来,不仅前面的和后面的抽象都化为登山者群体的具象,而且隐现出象外之象的第二境界:我们伟大的民族,正不畏艰难向现代化高峰攀登。《汉柏》中“老泪纵横”的汉柏所思念的“他”并无确指,诗人有意留下空间让读者创造交叠意象。《无字碑前小立》在“无字碑”的“无”字上注入灵思,幻化出太阳和风争相留字、书写刻镂的意象,最后呈现“爬一条青虫,/在读……”,更是耐人寻味:不知这条小青虫可能读得懂太阳和风的留言?全诗富有隐秘色彩。《泉香》题目点明要咏泉之香,诗中却没有用一个字直接写“香”,而是启示读者“去问风”,“去问杨花”,或者到“黄莺的舌尖”、张鹤云画的鱼上去寻。从诗题的有“香”,到诗中无一字写“香”,这一“从有到无”的艺术呈现,意在启发读者运用想象去嗅、去品,就会悟到那风、那杨花、那黄莺的舌头,甚至连那画中的鱼的意象中都隐含浸润着泉水之香,原来泉香无处不在。《天街设宴》中写风云、蜜蜂、蛱蝶和人一起饮宴。“山风”和“云”隔窗而望,看到“天花菜”、“山丁香”之类菜蔬摆满桌子,由视觉通到嗅觉,它们在心理上感觉到菜肴的美味,于是推窗而入。这是通感。窗子一开,香气漫溢,引来成群结队的蜂蝶参加饮宴。诗中悄悄潜入了对祖国山川的深深的爱。《飞雪中远眺华不注》隐去了时代背景,从表象上看距离现实很远:“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诗的题旨非常隐秘,诗的内蕴十分深邃。“铅色的穹庐之下”,“雪落着”,荷花骨朵似的山峰好像正在雪中向上伸长,好像就要绽开。这首诗借自然和社会两种类似现象相遇合的契机,意在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开放”意识。这本诗集中的作品将对祖国之爱寓于对山水的赞美之中,以灵美的诗境启发读者的灵性。作者说:“我写山水诗,就是基于一种对祖国母亲之爱。这一对祖国深沉的爱,必然要渗入到我所观察和创造的山山水水中去。爱国主义,我想是每一首山水诗的精魂。”
上一篇:邹德清《山民》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孙宜君《山泉集》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