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艳华
六场儿童剧。作者邵冲飞等。发表于《人民戏剧》1978年第期。该剧以1941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历史背景,经过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提炼和概括集中,围绕《新华日报》的出版和发行,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国共两党所展开的一场极其尖锐复杂的封锁(掩盖事实真象)与反封锁(揭露事实真象)的严峻斗争,生动再现了周恩来同志同国民党反动派殊死搏斗的光辉业绩,并通过《新华日报》报童的事迹,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和革命下一代之间亲切感人的革命关系。剧中的周恩来,既是一个巍然屹立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民群众贴心人。剧作者着重通过两个方面刻画周恩来同志的艺术形象,一方面是对敌斗争,另一方面是与报童的关系。前者表现了他对敌人之狠,横眉冷对、威武刚强;后者表现了他对己之亲,热情爱护、关怀倍至。剧中的周恩来,一出场便置身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置身于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皖南事变”之后,他在电话中痛斥何应钦,抗议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并亲笔为《新华日报》题了辞。他一方面极力营救被捕的报童和群众,一方面挺身而出,走上街头发报,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封住真象的阴谋诡计,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反革命伎俩。周恩来在对敌斗争的同时还时刻关心着报童的成长,他心里装着儿童们的苦难与欢乐,在思想上教育他们,在生活中体贴他们。剧本通过他与“小秀才”一起唱歌,教育淘气的小草莽,关心举目无亲的腊月,把失去父母的石雷当做自己的孩子等感人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党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也真实地再现了恩来同志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情谊。因为剧作有力地表现了周恩来同志对敌人的阶级仇恨,才更显出他对少年儿童的浓厚情感。两者相得益彰、互相辉映,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周恩来的形象,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是典型化的艺术创造。此外,该剧还注意遵循儿童剧的艺术创作规律,成功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报童形象,如老练、机智的石雷,以小勇士著称的草莽,受尽折磨终见天日的腊月,替国民党当报贩子而后终于走上革命道路的流浪儿蛐蛐等,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该剧注意发挥儿童剧特点,充分调动儿童剧的特殊艺术手段,首先是注重从儿童的思维逻辑,心理特点以及爱好趣味出发,安排矛盾冲突,入情入理,真实动人。如草莽与蛐蛐打架、石雷狱中说“梦”等场戏,紧紧抓住孩子们特有的思维逻辑与行为特点,配之以具有儿童特点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孩子们的鲜明个性。其次,在表现少年儿童与成年人关系上,摒弃了用贬低成年人来“突出”小主人公的手法,正确而合理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剧既是一出成功的革命历史剧,又是一出优秀的儿童剧。特别是在戏剧舞台上塑造领袖人物形象,该剧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公演后,受到广泛的好评,获“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誉奖。
上一篇:宣雅《报春花》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刘圣宇《抱玉岩》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