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仪平策
短篇小说。作者黄秋耘。发表于《北京文艺》1962年第 4期。它描叙的是杜甫还家前后,政治上报国不成而改用诗笔战斗的故事。深秋,在一条荆棘丛生的古道上,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正牵着一匹瘦马踽踽独行。他就是杜甫。这年四月,他从胡人占领的长安逃到凤翔。肃宗皇帝封了他一个“从八品上”的卑微官职左拾遗。他本想当好这个谏官,可差一点因此而丢了性命。从此他便噤若寒蝉了。八月,皇帝下令要他回鄜州探望家室。深为自己无力仗义执言而痛苦的杜甫,目睹着沿途遍地疮痍、哀鸿满野的人间现实,心情抑郁地回到隔别一年的家中。和妻子儿女悲喜交加的重逢,没有冲淡他内心的痛苦。他躺在床上,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抱负,想起开元盛世,想起眼下皇帝昏庸、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黑暗政治,不禁热泪进流。几位父老一大早抬着家酿的米酒来慰问他,希望他这位当官受禄的,多为老百姓想想办法。杜甫听后更加深了内心的悲愤和良心的谴责。他含着热泪送走几位父老后,决心用笔、用诗来为大唐统一,为拯救人民而奋斗。小说借古讽今,在历史的题材中寄寓着对现实的关注和忧思。语言优雅厚重,笔调沉郁悲凉,颇有古风。小说是作者应《北京文艺》编辑部之约,为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而作的。发表后反映甚好。1964年作品开始受到批判,被认为是“披着历史题材的外衣”,“迂回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向党和社会主义进行恶毒攻击”的“大毒草”。粉碎“四人帮”后,作品受到重新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中指出:“因为前几年小说反映现实问题曾受到不应有的限制,这就不能不使一些作家把笔锋转向历史生活领域。”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在特殊环境下小说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
上一篇:柴珮珍《李顺大造屋》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谢锡文《条件尚未成熟》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