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宜君
抒情长诗。作者纳·赛音朝克图(蒙古族)。发表于《草原》1959年10月号。作家出版社1960年6月出版单行本。这是作者在建国十周年的日子里,献给祖国、党的领袖毛泽东的一首热情颂歌。它代表了诗人的思想倾向,也代表了诗人的艺术风格。全诗共五章,约一千三百行。在长诗第一章里,诗人直抒胸臆地抒发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领袖的满腔热情:“带着喉咙/诞生在人间/是为了什么?/我要歌唱/人民翻身后的/建国十周年!”“歌颂黄金时代的/英明的舵手/我们英雄的党”。在第二章里,诗人从“无穷的灾难/黑夜般笼罩着/祖国大地”的黑暗年代,到“美丽的祖国/到处盛开着/幸福的花朵”美好日子的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来歌颂祖国和民族的新生。长诗第三章,继续描写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的变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长诗第四章,歌唱兄弟民族的紧密团结和牢固的友谊。长诗第五章,重新用浓墨酣笔讴歌党和祖国。在这一章里,诗人把他的笔从内蒙古转向全国,通过各族人民生活的变化和幸福情景的描绘,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歌颂党的伟大、英明,使党的领导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发展有机地连结起来。这首长诗渗透着诗人充沛高昂的激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于人民、对于祖国、对于党的无比崇敬和热爱。长诗大量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譬如在第二章中,诗人运用了一连串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细节和人物命运的对比,表现新的社会的巨大变化。比喻手法更是俯拾皆是,譬如把祖国比作“温暖的家庭”、“幸福的摇篮”,把党比作“日露”、“春阳”、“园丁”、“号角”,把电灯比作“金色兴安岭密林枝头上嵌上了繁星”等等,既形象生动,又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长诗在形式上采用的是一种参差错落的诗行。这种形式是对蒙古族民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诗的每节行数不等,但语言结构基本上是三行一小组,各组间有大小相近的对称和韵律。因此,它虽不是严格的格律诗,但节奏鲜明,具有自然的旋律和音乐的和谐,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情趣和韵味。
上一篇:庞守英《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张艳华《狗儿爷涅槃》当代文学作品赏析